TEXT AND PHOTO BY 何兆彬(部分圖片由M+提供)
M+博物館
整個展覽的編排不跟時序,沒有明確分類,當中有本地畫家作品,也有大型裝置,同時也出現了商業設計、流行文化(例如《號外》雜誌、唱片封套)、也有數碼藝術,新的作品旁可能出現水墨畫,相當混雜,策展人彭綺華多次談到,M+是一家視覺文化博物館,而不是藝術博物館,「這次展覽有展出平面設計,也有建築,不是單方面去看,而是希望用新的角度,像五、六十年代新水墨出現,也是從國際的抽象藝術發展去看。」他說展品幾十年光陰裡,香港常常在同一時間裡有藝術家做創作,也有設計師替客人工作,「不論是流動影像、設計或電影,都代表到香港,大家面對不同問題,藝術家很主觀,設計師很功能性,都反映到我們日常面對的問題,不論是流動影像,或是電影,都代表到香港。」
展覽以曾灶財打頭陣
展覽以六十年代開始,為什麼是六十年代?「六十年代是很豐富的年代,有很多東西有突破。藝術上有新水墨,平面設計也走得前,當年政府會找來英國設計師做設計,建築上出現山頂老襯亭。」談身份認同,她說香港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它既是本土,又是國際化的。
展品中第三部份展出香港的建築相關作品,例如Michael Wolf拍攝的彩虹村(《建築密度 #8b》 ),又找來建築師張志強在館內以不鏽鋼重現他的《變形蝸居》──現實中他居住在300呎的小居所,但屋裡牆可移動,櫃可變形,功能多多。這些作品一再反映香港的土地問題,及其衍生出的視覺作品,「因為藝術是抽象或主觀,很難切入,怎樣跟觀眾溝通?如果用日常的問題去看,觀眾或許會關心。希望大家能用開放角度去注意我們身邊事物,因為視覺文化到處都有,不論是建築或什麼最好,能否平等地去欣賞?」
《建築密度 #8b》 2005年 彩色照片 M+,香港 © Michael Wolf Estate
談策展人的工作,她說凡是策展人,都在思考觀眾怎樣去看展覽,「有些觀眾很認識這些內容,一般觀眾不熟。那些是Greatest Hits,那些該作者行先?」她希望若有資料不足,觀眾可以透過牆上貼上的標貼補充,「(這個展覽)去到最後,其實都是講香港。」她說作為策展人,挑戰是將不同類別不同年代的事物,放在一起,怎樣講出一個故事。她特別提到希望年輕人, 「有很多東西他們會沒有見過,希望他們透過展品,認識多少少香港視覺文化發展。」
M+
地址: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開放時間:(首年香港居民免費入場)
星期二至四、星期六至日10:00-18:00、
星期五10: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