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香港匠人】巧木之美

2022-03-02

Image description Ken Chow(周健龍)@一木工房(Photo by何兆彬)

廣東人稱木工師傅為「鬬木佬」,談起鬬木,總讓人想起一班滿身是汗、佬味十足的男人。中環飄雅活藝第三個展覽《巧木不朽》策展人之一是年約三十的Ken Chow(周健龍),戴金絲眼鏡,斯文有禮的他畢業於大學統計系,但對木工充滿熱誠,五年前創立一木工房,兩年前轉職為全職木工師傅。是次展覽找來九組傳統工藝師及當代工藝師合作,Ken說希望展覽令人看到美麗的工藝品,從而了解它們的製作,「一般人見到一個榫,不會明白它,是看到它的美,才會好奇它是怎麼造出來的。」

TEXT BY 何兆彬 作品圖片由飄雅活藝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中環飄雅活藝第三個展覽《巧木不朽》

對木工的誤解
「兩年前認識飄雅活藝,大家打過招呼。香港的展覽很多,但專展出工藝品的很少,而他們是專門展出工藝的,而且會展出不同地方的工藝比較。」Ken說:「其實在工藝上,香港與其他地方比較是輸蝕的,因為很多國家都有工藝學校,都有培訓,但香港沒有。」Ken說,其實香港一直還有年輕人入行做木工,但入行門檻很低,不少人上了簡單課程,就在工廈租個地方,開起興趣班起來,「我試過很無聊,想知道香港還有幾家木工,就上網搜查,發現總共有40-50家之多。但很多都是興趣班,都沒有受過正式訓練。」

兩年前飄雅活藝剛剛創立,因為在籌備這個木工展,透過Ken的一木臉書專頁,問他有沒有意思一起聯合策劃是次展覽,「當初我很心虛,但一談之下,原來他們很熟展覽的行政過程,但對技術及相關細節不熟悉。一問之下,我說好呀,就一起做。」雙方同意後,就一個一個師傅的去拜訪,聽師傅們說故事。

Ken說大眾對木工有些誤解,一般人都以為木工什麼技術都懂,其實不然,範疇各有不同,「很多人以為我也識做木雕,也有很多人以為木雕就是造碗造碟,但其實不是。像有個師傅從前替很多酒樓做雕龍雕鳳,今天替古廟做維修。」

Image description 蕭炳強 X 周健龍,《華堂流光》, 美國白橡木和樟木,2021

劃展開,他不斷的去各家各戶敲門,問大家有沒有興趣合作。雙方同意後,再傾談要造什麼展品,怎麼合作。一如飄雅活藝過去的展覽,他們一方面找來老師傅,另一邊找新晉的工藝師,讓老少的合作,期望撞出新意,帶來交流及傳承。Ken自己也有參與創作。

Image description 周健龍 X 黎潤詩 X 陳郁,《札札千聲》,美國黑胡桃木、金屬和木纖維,2021

兩位老師傅
展覽之中,共有九組合作單位(部分單位負責一組以上),問Ken有沒有哪位師傅最令他印象深刻,他特別提起以下兩位。「特別記得做木雕的蕭師傅(蕭炳強)和做雙面櫈的昌哥(劉偉昌),他們都很擅於表達,也有自己的想法。」Ken說 ,香港的老師傅有兩類,一是技術很好,但抱打工心態,未必有很有自己的美學判斷;二是較有想法,跟他們合作,雙方會有交流碰撞,「像昌哥,他本身有份正職,是替政府維修機器的,但每到周六日,他都會抱很純粹的心態,做自己喜歡的工藝。」昌哥喜愛單車,特別喜愛丹麥的Cargo Bike載貨單車文化,他會將普通單車改裝,成了自己喜愛的載貨款色。他又喜歡踩古典單車,住洪水橋的他,會為了興趣,由新界一直踩出尖沙咀,相當男人的浪漫,「他是很慢活的!」

二人合作,做了一張像天星小輪座位的雙面櫈展出(椅背可以翻到另一邊)。當初昌哥答應參與,二人開始交流想法,昌哥會跟他談起這張櫈的故事。Ken說,在台灣及日本的單軌交通工具,都會用上同一設計,方便車到站後再出發。

另一位是做木雕的蕭師傅,「他全職做木工雕刻,以前做很多佛像。一旦合作起來,他會有很多想法,我們合作做了一個櫃子,他會問我:不如在上面做些英文字?因為他最喜歡聽英文歌!」飄藝的成立本來就是想替老幼兩代、中外的工藝師帶來交流的機會,Ken與兩位師傅合作,印證了這想法是可行的。

做《巧木不朽》展覽,他想由美的角度切入,讓大家了解工藝,「我是很實際的人,一般人把榫拿到手上,不會明白當中的奧妙。但若你看到這成工藝很美,就會好奇,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是因為美才去問是怎麼造出來的。這樣,才會去了解它們當中的分別。」他說:「大家不了解從前的師傅有幾厲害。人家讚我功夫不錯,其實我不開心,例如雙面櫈,朋友說我做得好,但其實從前到處都有。」

對於展覽,唯一憾事是因為疫情,九成五的參與者都是香港師傅,失去了飄雅活藝本來讓國際交流的原意。

Image description 周健龍、羅芷韻和陳子駿,《同在 (日。月)》,美國黑胡桃木, 2021

台灣金牌老師
Ken本來讀統計學,是怎麼突然變成木工師傅,怎麼學得一身木工技藝呢?「我是屋邨仔,從小喜歡學攀石、獨木舟,母親要返工,也贊成我到處去學。讀統計,是因為我其他科都不成,只有計數比較好。」畢業後,他也沒有做過統計,就去了社區中心工作。

社區中心本來每科都要聘老師教學,要出導師費再請老師,但因為Ken本來就會教興趣班,若由Ken來教導,連錢也省了,他在社區中心工作三年,不斷開班,而這些興趣班都是免費的,「我叫了好多朋友來上課,上司也不理。三年內我都在做自己的事,優哉悠哉。」期間有人問過他會否教木工班,Ken搜查資料,發現學木工相當昂貴,但這想法成了他心裡的一顆種子。

工作三年後,他辭去工作,到了台北學習木工。這木工班在分類上是興趣班,但其實課程長達一個月,每周五天,朝十晚六全日制上課,而且教學的是台灣的木工金牌人馬李家和,「我後來才知道老師很厲害,是國際賽的台灣金牌。因為課程在暑假開設,很多港人去學。」

Image description 劉偉昌 X 周健龍,《往返椅》,美國黑胡桃木和金屬,2021

Ken和女朋友一起學習,本來只是想體驗一下,但他漸漸認真起來,「我問如果學了木工,回港可以找什麼工作?是不是只能做裝修?」他想過回港後有兩條路,一是回去做社區中心,穩穩定定,或是嘗試在木工之路進發,結果回港後他找到了一份在訂造傢俬公司的工作,一做就做了一年零八個月。

雖然是訂造傢俬,但畢竟是商業運作,每天都在生產。他又開始思考可能性:「我把木工工作歸納成兩類,一是傳統木工,可用機器輔助,但以技術隨身;二是機器操作員,你本來不會造家具,但返工一周,會操作機器就能造出傢俬了。我本是前者,但漸漸變成了操作員。」到了後來,他開始問自己,到底木工是否只能每天不停生產?是否能利用不同的技術,以此維生?

一對一教木工
於是他辭掉工作,去了吉林,再進修四個月,「當地很偏僻。因為吉林在哈爾濱旁,天氣很冷,氣溫是零下三十度,晚上要睡在炕上。」在台灣上課每天有課程,但在吉林沒有,但既然排除萬難才去進修,他動力很強,都在學習。一去四個月,錢都花光了,回港後他再找工作,賺了點錢又到台灣,跟原來的老師再把當初的課程再讀一遍,「我跟他說,當初的課程我應該只吸收到10%,我想溫故知新。因為這次他把課程遷到台中剛設立的新工作室,我完成一個月課程後,再留了兩個月幫忙。」如此這般,三次往外學習木工,他又問自己,到底是想進修,還是一直在逃避?「我在想,不如回港自己開一家吧!」

Ken的一木臉書專頁開了五年,頭三年都是介紹木工的技術,分享其他師傅的作品,回港後開設一木工作室,迄今兩年,他開辦木工課程,也接訂造家具訂單,「我只做訂造和一對一教學,如果有人想造什麼家具,都可以跟我學。來的學生對木工零知識,由零開始,其實不難。」至於收費,每小時$450,Ken說例如造一張櫈有五個方法,工時不同長短,他習慣將數目公開,讓學生自己挑選,「木料其實不貴,預算主要是看學生是否能夠負擔。」

Image description Damian Boylan,《日心說》,木和黃銅,2021

《巧木不朽》
地址:香港中環卑利街11號
展期:即日起至5月21日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下午6時,星期日至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因應疫情,到訪有人數限制,到訪前需預約)
網站:https://www.craftsonpeel.com/  
公眾查詢:[email protected]
電話: (852) 2510 0637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