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立體的探索】維港變裝置

2022-11-15

Image description 《萬年景》全景

關於立體/空間的藝術,它可以是讓你摸得到的陶瓷雕塑,可以是讓你走進去的裝置,也可以是與天地融合的大地藝術。

鄭重賓最初學習中國水墨繪畫, 1989年獲獎學金,赴美後開始學習西方的當代藝術。自此他一邊繪畫水墨,另一邊做光影等裝置藝術,遊走東西兩邊。近日他從美國來港,出席香港藝術館委約的作品《萬年景》揭幕。這件光影作品, 把維港與裝置融為一體。

TEXT AND PHOTO BY 何兆彬(部分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鄭重賓

景色是活體

鄭重賓受香港藝術館(HKMOA)委約來港創作《萬年景》,面對世界級維港美景,受它啟發,「當初討論做這件作品是在疫情之前,到美術館裝修後我一看,我發現維港的光景徹底被打開了,這個所謂明信片的景,在我的概念下,它是可視的景,可感知的空間。」他說這景色有看到的景,及看不到的景,「它是個活體,是一個流動狀態下的景。我原來做水墨的,水墨是什麼?你下筆的時候它是會生發的,你不是控制它,而是順勢而為,這很重要。」

以為對藝術家來說,中西、傳統/當代分別很大,他說媒體分別是很大,但對創作者而言都是同一回事,「像我做光影、水墨,是一體來做,不會割離開來,其實它們是一種互補,做繪畫作品,水墨在宣紙上是有滲透力的,底部十分重要,因為它跟表面形成的狀態,都有微妙的差距。」他強調,紙看來是平面,其實它是有空間的,「Surface is space,你看上去是平面,其實它不是平面,像飛機飛過你會看到地貌,其實它是有起伏的。」他說:「不同媒界當然有不一樣,包括中國明清元的繪畫都不一樣,它有一種一脈相承的關係。每個媒界都有它的特性,但材質帶來的衝擊力是不一樣的,創作起來沒有什麼區別。」

Image description 《萬年景》下掛有倒置、透明的OLED熒幕,既播放倒轉的維港景色,又是半透明,可透視的。

靈感來自環境

像《萬年景》這光影作品,最大的分別,是它令你置身其中,「這是流動的東西,你在這空間之中是動態的一部分。」裝置第一層是很薄的黑紗,然後上有不同的透光材料,下面各掛着一個OLED電視,播放着倒過來的香港。作品的後景,是對岸的港島景色,中間是維港,他的裝置成了前景,「你看它的時候會找一種感覺,因為它會變,而你已處身其中,光影藝術是你包容進去的,包括你跟作品和你的關係。」

作為藝術家,他說創作靈感很自然來自環境,「從事藝術,你的表達,跟這時代和人有溝通,不應該有限制。如果你秉持傳統,水墨你可以做下去,但對我來說,傳統形態我已經做過了,我沒有想繼續這形態。」即使他剛出道時,水墨作品也被認定為新水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形態,水墨的來源及理念,是沒有當代不當代之分的,就是中國人對自然的理解。」他說,像現代人喜歡做瑜伽,這是多久以來的傳統了?「為什麼現代人特別需要這些?這些東西是不會過時的,不會分當代跟古代之說。」

對藝術家而言,他近年多做了光影裝置,但繪畫創作仍然繼續,「繪畫是在工作室裡做,是很私人的東西,尤其是水墨很敏感,不是重複性的去做的。」但做裝置在室外,有一定公共性,「像這個創作,你會發現它的空間有意義,有文化的涵意。」

鄭重賓曾表示自己受過大地藝術(Land Art)很大啟發,他做立體作品,都是在觀者放在作品之中,再糅合了中國山水畫「可居可遊」的想法,人變得很小,他只是作品的一小部分,「大地藝術走出了有限的空間,當然是藝術史反叛歷史的起源。但創作《萬年景》的切入點不一樣。形態上,在金字塔、神廟做這些作品,都會考慮到它與星象、天文之間的關係,甚至環境、哲學跟人文思考的關係。」談中西藝術,他說它們其實是兩種體系,「油畫是模仿及再現現實,東方藝術重視的是形態,有人說它是抽象,現在很多藝術史都這樣寫,說中國古代就有,但抽象是西方語言,古人做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抽象不抽象,我覺得是牽強附會。」

做光影裝置以後,他承認再繪畫多少都被影響了,「我一直在檢驗,在實踐,做某些東西,自然會有啟發,希望每次做,積累的話,你會把它應用到某個地方去,這樣才有新的可能性發生。否則的話,你做一個事情很順手,那就是下坡路的開始。」

對鄭重賓來說,獨自繪畫,做光影裝置,同樣過癮,「如果都知道怎麼做了,就沒有什麼動力了,在摸索的時候會有新發現、好奇,這才是驅使你的感興趣去做。」

Image description 《萬年景》


鄭重賓《萬年景》—場域特定裝置作品
展期:即日起至 2023年4月12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四樓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