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Marvel Studio這11年(由Avengers Endgame談起)│何兆彬

何兆彬 | 2019-04-29

(*劇透之前會有警告)

大概因為被Trailer那一句句”Whatever it takes”誤導了,我以為Avenger Endgame(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要描寫的是為了戰勝邪惡,英雄們作出了無數犧牲,才看到僅僅的希望(1/1400萬之一個結局, Right ?),是系列有史以來最Dark的一集。結果全猜錯了,Russo Brothers執導的A4當然有相當多的大戰場面,但戲軌其實回到家庭、彌補、救贖等傳統價值上。在戰勝Thanos的橋段上,它仌我想像中「輕易」,但描寫英雄感情,在商業計算下的動人,又比想像中扭盡六壬,極為成功。

十一年過去,由當初Marvel已把最著名的角色都賣出,年年虧本,孤注一擲搞Marvel Studio,由Iron Man打頭陣無人看好,到票房爆出,一步步策劃出完整的MCU、及後整個Marvel Studio賣給Disney、Disney再將Fox購入(代表X-Men等角色即將回歸),這十年真的比電影更夢幻。

Image description

Marvel改變了電影甚麼?在SONY Reboot Spiderman(Uncle Sam再次遇害)、X-Men拍完頭三集無以為繼之時,我跟很多人都一樣,以為Superhero每次Reboot時間太緊密,失去新鮮感觀眾在流失,再拍下去也就差不多了。Marvel雖然不被看好,但Kevin Feige領導下的野心何其龐大,一開始就有MCU/Avengers的想法,於是它變成了前所未有的連續電影。Endgame牽動觀眾情緒,其實不(完全)是電影拍得多感人,而是因為大家看這些角色已有數年,累積了感情。這22齣,真的有把角色性格寫得很突出的沒幾套,但到了這階段,要跟部份人說再見了。普通一齣電影,拍三集不過三五年,但像Iron Man,由當初2008出場到如今,是一共11年,九齣電影,沒有易角,真的是老朋友了。Marvel之前,沒有人想過/敢於這麼做,試想想,像Dr.Strange在漫威(原著)之中,算是老幾了?他怎能擔演一齣獨立電影?

但這背後其實不只十一年。美漫歷史悠久,Marvels Comics 1939年成立。角色成敗,是經歷了多年不斷創作、重作、Spin off,造型上不斷修改。不論是角色性格或造型、美術,那創作都經歷了幾十年。今天要在這豐厚Archive中提取精華,作出改編,材料有多豐富雄厚,這才是其他流行文化最難企及的地方。

同在四月,牽動觀眾情緒的另一齣叫Game of Thrones (權力遊戲),共拍了八季,前後十年。兩者其實頗多現像有相似之處,一是極為長篇,角色跟觀眾建立了感情,二是大家非常注重不能劇透(我會認為GoT觀眾跟角色的Bonding更大,也因此更著重不能劇透。GoT更多描寫角色成長,而且作者幾乎習慣每季都會弄死主要角色。)三,是兩者都見證著Geek文化的冒起壯大。

從前的超級英雄電影,沒有像Marvel那麼著重原著/ Easter Egg,因為編劇/ 導演都非忠實漫畫迷,做不出那麼Geek的創作。當然,Kevin Feige自己就是漫畫迷。Geek Culture壯大的見證,是你今天認知Marvel漫畫史比認知電影史更Cool,知道上映電影其中一幕典故(這是老人的說法)比知道導演在敍事上參照了那齣經典電影重要,知道這角色有何秘技/能力,Marvel世界誰最好打,這才叫懂。

這個浪潮,配合了網絡發達,自媒體堀起,Youtube上出現了無數替電影/漫畫迷補習的頻道。於是,也令很多寫評論談電影的人無所適從。其實過去十幾年全球反精英、民粹冒起,但超級英雄角色雖然精英,這流行文化卻是不論精英庶民,五歲到五十歲,都一網打盡。「懂電影」門檻變得更低,看Marvel電影尤其是去看Avenger,從此成了盛事。如果從反精英角色看,其實今天講電影技法、電影史、敍事技巧、場面調度來說門檻太高,要惡補英雄秘密容易得多了。昔日高高在上的影評,今天被漫威迷批評不認識漫畫世界。

Marvel電影以Fun取勝,除了第一齣Iron Man談到武器是帶來和平,還是製造戰爭,還有那一齣有談甚麼現實議題?Civil War稍為談到兩種想法對撞(超級英雄是否要立法規管),又何嘗有真正(引起過)討論?事實上,是觀眾從來不需要這些討論。Marvel製作的,是真正的Blockbuster,純然的娛樂,99.9%讓人暫離煩憂的逃避主義。Jodie Foster曾批評:”going to the movies has became like a theme park”,其實不無道理。她對電影作用的定義,是“I feel like I make movies because I have thing I have to say in order to figure out who I am or my place in the world.” Jodie是文人,對電影有期望。其實類似說電影已死的說法,在史匹堡冒起時也出現過一次。今天回望,這爭拗已經過時,史匹堡訊息再老套空洞都算技藝高超。Average的超級英雄電影,只能算是拼拼湊湊。

其實我較喜歡的超級英雄電影有Watchmen,或本屬Marvel但由Fox製作的X-Men系列(重啟的First Class、Days of Future Past,或完全作成人向創作的Logan都頗佳)。特別是X-Men上映那幾年,坊間湧現大量左膠 vs 勇武的討論(作者假漫畫,指涉當年黑人平權運動中馬丁路德金和Malcolm X的傳說,坊間對此題目已談論多年),其實都非Marvel Studio出品。它們的創作想法,都跟Marvel有頗大分別,這是作為觀眾對今後(角色重歸Marvel)的擔憂。

(以下有劇透)
(我全家都很好)
(以下有劇透)
(我全家都很好)
(以下有劇透)
(我全家都很好)
(以下有劇透)
(我全家都很好)
(以下有劇透)
(我全家都很好)
(以下有劇透)
(我全家都很好)
— — — — — — — — — — — 分隔線 — — — — — — — — — — — — — — —

Image description

Marvel這一路下來22齣電影,都有看過。首齣Iron Man最近重看,仍然出色。其他21部有的平凡,有的較好,但很爛的沒那部,比Iron Man首集更出色的其實也沒有(我認為《黑豹》算是頗難看的)。Marvel的想法,是逐個角色出場,各有特色,甚至每齣電影各具風格。每一齣新戲將他們作出連結,再每一陣子集結成Avengers,作大堆頭角的「史詩式」演出(其實幾集Avengers都很龐大,但那有史詩到呢?談史詩,起碼要有希臘神話的悲劇感吧。)

Avengers其實是一貫的套路:Avengers(2012)是Loki要來滅世、Avengers: Age of Ultron(2015)是Ultron要來滅世,Infinity War/Endgame(2018–19)是Thanos要來滅世。漫畫創作中,威力無窮的壞人突然出現,然後開始滅世倒數,這橋段既陳舊又老套。每次發展一樣:魔王出來,開始倒數(但不會馬上成功),英雄們集結,成功阻止,拯救地球。

類似的橋段不斷循環,要數下去,還有X-Men: Apocalypse和Suicide Squad(同為2016)都有魔王要滅世,這兩齣都拍得極爛。

Endgame的厲害之處,是它令你幾乎忘記了它在玩同一條滅世爛橋。以往滅世電影,都玩倒數,但Infinity War大膽在於它讓Thanos弄了半天,竟先成功滅了一半世人,讓觀眾手足無措,然後這一集再用穿越橋段,讓人修補錯失。(順帶一提:我不同意說Thanos滅一半人口是諷刺極端環保份子,寫狂人認為地球人口太多,早兩年Kingsman就有,我以為它的靈感來自Bill Gates。有興趣的大可Google: Bill Gates depopulation)

另外一著,是這一集故事中,編導們根本不完全著重英雄們怎樣戰勝,而反而將最大的篇幅,去描寫他們回到過去時,怎樣彌補/ 修補過去的錯失,感情先行:Tony Stark生了女兒(今),回到過去,父子重逢。美國隊長重遇最愛、鷹眼要拯救家人/跟Black Widow爭著犧牲自己,雷神重遇母親(這段較弱,有人數過這集雷神母親有20多句對白,比頭兩集雷神加起來還多,母子感情從前根本沒描寫過)。

我頗驚訝《水行俠》竟獲好評。更驚訝的,是坊間對電影尾段水底大戰頗多讚賞。在我眼中,那根本是如同《星戰前傳》中空有CG,沒有Drama的打機式場面。純娛樂角度看,Infinity War以眾英雄力阻Thanos滅世一幕已經很好,到了Endgame,尾場千人大戰竟然不亂,那才叫高手。其實Russo Bros想法很簡單,那場戰役,開始不久就變成了奪寶戰(朋友提醒我,那根本是美式足球),劇力隨手套走,當手套到了不同英雄手上,驚險隨之而來,那才是劇力動作合一的高明做法。

Marvel的創作畢竟是太Popcorn,好玩有餘,感動不足。其實Endgame沒法滿足我,說穿了,是它始終受制於《八星報喜/家有喜事》式的群戲寫法。如果要寫Tony Stark有了美滿家庭,每天弄兒為樂,最後還是因為放不下欠疚,決定重出江湖,它最後的犧牲是寫得太淺了。《八星報喜》式的寫法始終要讓每個主要角式有一定演出,否則若能讓Tony Stark由頭帶到尾,多描寫他最後作出救贖的原因及心理轉變,定當更佳。少年向的電影滿足不了我的魂,把角色寫好,我這個成年人才真的哭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