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謝嫣薇:滋補鷓鴣粥(上)

2018-06-19

粵菜中有一道經典的「冇米粥」,那就是雞蓉鷓鴣粥。

對於此粥的出處眾說紛紜,「維基百科」上寫:「傳說是三十年代的澳門,有人消遣後喉痛聲沙,需要可降火以及容易下嚥的食物,遂有人將可以止咳化痰的鷓鴣做成肉糜而有了鷓鴣粥。」

又曾經聽說,以前的大戶人家,老人家無牙難以咀嚼,所以想出以雞肉、鷓鴣剁成蓉再熬煮,有湯水的好消化,又有吃粥的飽足感。

翻查資料,灣仔六國酒店中菜廳粵軒曾做懷舊粵菜推廣,主廚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鷓鴣粥乃是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家常粥,主要是讓小孩吃了定驚。到了八十年代,因為食材種類開始多元化,這道佳餚便逐漸被遺忘了。

Image description 陸羽經典名菜之一的雞蓉鷓鴣粥,端上來的時候已經香氣氤氳。陸羽以上湯作底,上湯味飽和醇厚,雞蓉、鷓鴣蓉融入湯中,融合為出眾的幽香。

年輕人聞所未聞

年輕一輩的朋友,絕大部分對鷓鴣聞所未聞,會問:是鵪鶉嗎?鷓鴣不是鵪鶉,但同屬雉科,是細小雀類。鵪鶉體積比起鷓鴣更小,約拳頭般大小;而鷓鴣的體積則接近鴿子。在粵菜裏頭,鷓鴣常用來燉湯,因據說牠愛吃有苦味的半夏苗,也稱為法半夏。所以其肉有極佳的化痰止咳功效,加上性溫味甘,能補虛健胃,被粵廚用作滋補食材。有句話這麼說:「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說的正正是鷓鴣,所以鷓鴣又有平民版山珍的稱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提及,鷓鴣能補五臟、益心力,因此又有「一鴣頂九雞」的說法。姑且不談滋補功效,鷓鴣肉清甜馨美,用來燉湯,湯味確是醇和馨香清甜,所以深受喜愛。然而,現在野生的鷓鴣已經少見,一般在街市雞檔見到的,都是飼養的貨色。這裏就不免有個疑問了,飼養的鷓鴣是否還會被餵飼半夏苗呢?皆因野生鷓鴣愛吃半夏苗,鴣肉才有化痰止咳的功效——飼養鷓鴣倘若只被餵飼一般飼料,這方面的效果,恐怕是心理作用多一些吧!

正宗的鷓鴣粥,必定沒有米,純粹以鷓鴣入饌。真材實料的做法,是得用鷓鴣熬成上湯作底,鷓鴣肉剁成蓉,蒸熟的參薯亦剁蓉,加入蛋白,煮成鷓鴣粥——你也可以說是一道湯羹。酒家的做法,因為廚房備有一鍋上湯,是以會用上湯作底,再把雞蓉、鷓鴣蓉、參薯蓉、蛋白去煮成。據悉,現在也有用木薯粉、馬鈴薯粉取代參薯做此菜,想來是為了更方便些。一年多前,半島酒店嘉麟樓推出懷舊粵菜菜單,總廚梁燊龍則是用淮山取代參薯,據他說,這樣一來,成品口感會更滑溜細膩。有心鑽研此菜,都可以在這方面用不同材料多試幾個版本,多作比較。另外,若要吃得高級點,可以加入官燕,成為官燕/燕液鷓鴣粥,添一分貴氣,也多一分養顏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