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一夫多妻無市場

2016-10-14

Image description 現時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乃至伊斯蘭世界之外,世界已經再無「一夫多妻」的市場。(法新社圖片)

BBC早前有一篇有趣的特寫,作者賓.賀伯特(Ben Hubbard)指出,世界上仍有不少人對「一夫多妻」很感興趣,阿扎德.沙瓦拉(Azad Chaiwala)乃巴基斯坦裔英國企業家,此人建立了交友網站,自稱乃世界上第一個專為一夫多妻者服務的網站。

2014年底,他建立服務於穆斯林群體的Secondwife.com;今年,他又建立針對所有人的Polygamy.com;據他表示,此兩個網站現有上萬名用戶,其中絕大多數的註冊用戶來自英國和美國,雖然在此兩個國家,重婚乃犯罪行為;還有一些用戶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一夫多妻」則是合法的。

賀伯特寫道:「沙瓦拉希望告訴更多人,一夫多妻為家庭優先主義者提供一種選擇,以避免濫交、賣淫、離婚以及家庭破碎的情況;四分之三的Secondwife.com用戶乃男性,Polygamy.com的大多數用戶乃女性。」對於此種差異,他猜測是因為對女性來說,她們並不需要一個盡全職義務的丈夫,或者她們認為已婚男人更好。但網站並沒有計劃幫助女性用戶尋找多個丈夫——亦即「一妻多夫」,他解釋,並不是他反對此一觀念,只因「一妻多夫」並不可行。

話說香港要到1971年才實施「一夫一妻」——上世紀七十年代,港府着手將所有參照《大清律例》的案例重新編寫,成為成文法,比如1971年所頒布的《婚姻法》正式生效,而香港男性則以《大清律例》為納妾的藉口;而1971年之前按照《大清律例》所娶的妾侍如果仍在生,她們及子女仍然享有承繼權。

性之起源

Image description 《性的起源》一書描述性觀念多年來的轉變,將同期的政治、社會情況聯繫起來。

其實「一夫一妻」制度早已不合時宜,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歷史學高級研究員法拉梅茲.達伯霍瓦拉(Faramerz Dabhoiwala)就有專著,書名叫做《性的起源》(The Origins of Sex),副題為「第一次性革命史」(A History of the First Sexual Revolution),正好闡述此一革命何以產生——當中就有不少論述涉及「一夫多妻」乃至「一夫一妻」的沿革及演變。

《性的起源》一書旨在描述性觀念及性行為世俗化轉變此一非常重要的變遷,並將之與同一時期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與社會趨勢聯繫起來,從而指出性革命實乃歐洲與北美啟蒙運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而事實上,此一啟蒙運動開創了西方文明的全新模式,而其中的個人隱私、平等及自由等原則,至今仍為人類文明所不可缺少的核心價值,或者可以稱之為「普世價值」。

話說1700年之後,實際上,世人對「一夫多妻」的興趣主要與性解放、性自由的進展相關,源於《聖經》的論述逐漸被其他的觀點所超越——何以如此?《性的起源》一書指出,那是由於男人天生好色而性倫理則出自人為規條,此外,原始基督教精神早已被教士所蒙蔽、家長對女人與孩子的所有權,以及其他文化的例子,就引致《聖經》的論述失效了。

社會政策

正因如此,福音派(evangelical)人士要求恢復《聖經》的真實涵義,此一思潮也主張晚近的婚俗觀念主要出自人類的創造。然而,所得出的結論正好相反——婚姻法則應遵循人類社會的政策,而非《聖經》的傳統。

達伯霍瓦拉在此書指出,至十八世紀,與「一夫多妻」制密切聯繫的是一個更為普遍的政治問題:那就是國家的人口狀況,人口的關切一直對於性習俗的思考具有普遍影響;在中世紀全盛期,人口壓力令神學家相繼論證童貞高於婚姻,即使上帝指令亞當(Adam)與夏娃(Eve)的職責為「生養眾多」。

十六世紀晚期與十七世紀早期,社會出現人口過剩, 也就促使人們更傾向於反對淫亂風氣,類似的大辯論在十九世紀早期再次湧現了,世人其時普通都接受了「人口爆炸」(the theory of population explosion)的相關論述,
尤其是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在《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所提出的觀念, 那造成他們重新開始擔憂人口過剩的危險,反過來導致性約束進一步強化。

直至在上世紀後期,口服避孕藥及避孕套幾乎已全面普及,性觀念與人口之間的的論爭才告一段落,但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乃至伊斯蘭世界之外,這世界已經再無「一夫多妻」的市場了。

撰文 : 占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