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藩作品《午後閒談》, 1959 年作,銀鹽照片,35.7 x 49.4 公分。
何藩作品《山坡圖案》,1956 年作,銀鹽照片,36 x 49.4 公分。
文化、回憶、歷史是無形的。人們日常生活中擦身而過的景象,即使是不經意的觀察、傾聽,無形至嗅覺的訊息都給我們刻劃了深深的記憶。德國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稱這種接觸為”tactile appropriation”(感觸所有)。城市中每一道風景都帶著人們的記憶,而能夠把這些動人風景升華記載下來的藝術作品,便不止是人們回憶的寄託,而更加是城市傳承與時代歷史的信物,何藩(1931年- 2016年)的作品就是將舊香港神緒靈魂化作永恆的不朽之作。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於 6 月 14 日至 30 日呈獻 《何藩 : 鏡頭細訴香港光影》展售會,帶來已故國際知名攝影大師及電影導演何藩(1931 年-2016 年)逾30 幅手洗攝影原作,彌足珍貴,為何氏歷年來最全面的作品展覽。每張照片捕捉瞬間時刻,包涵對五十年代香港的思古幽情。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不是空談,而是要去體驗、去感受、去欣賞。《何藩 : 鏡頭細訴香港光影》展售會全面展現何氏畢生投入攝影、獲獎無數的歷程。本展將首次公開何藩的相關攝影物品,當中包括與藝術家終生相伴的 Rolleiflex f3.5 雙鏡頭相機, 以及其專著文集《街頭攝影叢談》(1959 年)。展覽期間亦將推出全新出版的何藩攝影集《念香港人的舊》,不單輯錄其一系列佳作,並回顧他對香港街頭攝影的重要貢獻。
1933年8月8日出生於上海的何藩,不但是國際知名攝影家、電影演員及導演,亦是開創香港街頭攝影先河的「一代宗師」。何藩以拍攝五、六十年代香港街頭寫照而聞名,大街小巷、街市及小攤檔皆是他的拍攝場景,成為當時社會百態的珍貴紀錄,至今依然是老香港舊照的經典之作。他巧妙地捕捉光影,背景形成天然的幾何形態、線條及質感,別出心裁,令作品富具浪漫神秘的魅力。1958年,他以新派攝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規的傳統風格,在1958年至1965年間,連續贏得八屆由美國攝影學會所舉辦之世界攝影十傑的榮銜。在1950至1970年代,他曾在國際攝影比賽中連續獲獎267次,著有《街頭攝影叢談》及《現代攝影欣賞》諸書。
何藩自 10 歲用父親留下來的柯達 Brownie 小相機拍攝身邊事物開始,便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18 歲生日時獲父親所贈 Rolleiflex 雙鏡頭相機,其後拍下所有得獎攝影作品。
《念香港人的舊》(2017 年6 月出版)新書收錄150 幅從未面世之何藩街頭攝影作品,透過何藩的鏡頭,看到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舊貌。每張相片皆顯出何藩擅於運用光影的強烈風格,由何藩親自精選,並為相片親自起題,乃其送給香港人的最後傑作。
何藩作品《人生舞臺》,1954 年作,銀鹽照片,25 x 49.2 公分。
何藩自 10 歲用父親留下來的柯達 Brownie 小相機拍攝身邊事物開始,便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18 歲生日時獲父親所贈 Rolleiflex 雙鏡頭相機,其後拍下所有得獎攝影作品。1949 年,何藩與家人移居香港,繼續追尋攝影夢,特別是街頭攝影。他被譽為「東方布列松」,獨樹一幟的作品贏得近 300 個地區和國際性大獎。他的才華也隨即被發掘,曾參演多部電影,之後轉作導演直至 65 歲退休,對電影業亦產生不少影響。何藩過往曾到多國大學教授攝影及電影製作。何氏的作品更被納入香港 M+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聖塔巴巴拉美術館等私人及公共藝術收藏。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策劃總監甄茵(Jasmine Yan)說:「常言道:『一圖勝千言』。何藩的攝影作品充分展現句中精髓。每幅作品吸引目光流連,彷彿帶領觀者經時光旅行回到舊時香港,觸發對過去生活的浪漫憧憬。香港蘇富比感謝何藩家人及 Sarah Greene 女士合作舉辦是次展覽,全面展示何藩的手洗攝影原作、歷年獲頒之無數國際獎項,以及造就他成為著名攝影師和視覺藝術家的相關物品,當中不少更從未曝光。我們希望香港觀眾與藏家會喜歡這次展覽,並從這位甚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眼光欣賞昔日香港的面貌。」
開放日期及時間:
2017 年 6 月 14 日至 30 日
星期一至五:早上 10 時至下午 6 時
星期六:早上 11 時至下午 5 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
香港金鐘道 88 號太古廣場一座五樓
查詢:(852) 2822 5566
文:Patrick Chiu,圖: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提供
何藩作品《後巷》,1955 年作,銀鹽照片,49.2 x 16.8 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