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尹秀珍 裝靈魂的器

2016-12-13

Image description 淚器系列001,2016 瓷,金 高度:3-15.8cm 直徑:2.5-6.5cm 共108件

「當年我們見的東西很少,沒有畫冊,很難出國。系裡面有畫冊,但要排時間表去看,看的時候要戴手套,特別有一種儀式感。」尹秀珍說。85年入大學讀油畫,89年畢業,98年開始做裝置藝術,拋下那從小到大學習的傳統手藝。尹秀珍的創作像這一代中國人一樣,翻天覆地,由沒有互聯網,資訊上一窮二白,到大家都富起來,住在北京卻看着每天拆遷,她的作品一直把自身的記憶和環境的變化轉化,帶有社會關懷。尹說話時嗓子好小,幾不可聞,但作品重創新顛覆,大有一種豁出去的精神。

新作玩陶瓷,卻不依陶藝傳統,她說這些是裝靈魂的東西。延續前作《溫度》中元素,取拆遷遺址的廢置物翻模入窰,燒成作品。談中國的巨變,北京的空氣,她帶微笑細細的說:「也許我們就是時代的犧牲品。」

由拆遷到紀念碑
談中國當代藝術女藝術家,尹秀珍算是代表人物。她的作品常以私人物品:一件衣服、一對鞋子,時以加入水泥,灌成作品。既纖細,又充滿著強烈的對比及不安。帶來香港的新作是四組陶藝作品:「禮器」、「壁器」、「淚器」、「融器」。「我做陶瓷已經有一年多了,其實我覺得藝術是沒有界限的。之前我對水泥是很有興趣,它由粉狀到液狀到固體,其實陶藝也是類似的。還有,我覺得陶瓷是我們每天都接觸的,但因為都接觸,反而視而不見,有了距離。我想讓把它拉出新的東西,讓它不一樣了。」她說:「創作最早是因為瓷器,每天用的容器裝實在的東西,但我要創作一個裝靈魂的東西。」

Image description 北京藝術家尹秀珍

新作中「禮器」延續前作《溫度》(以水泥磚縫中露出衣物,像徵拆遷下的居民),「那些我從拆遷的現場拉回去做,看起來就是垃圾。但我把它在工作室變成作品,再燒成陶瓷就變成紀念碑一樣。」創作新作時她固然有美學上的考慮,但也少不了社會關懷,「禮器,最早是從強拆之中有些命案。因為人不願意走,出現了有人自焚,所以我重新思考很多問題,從社會問題引發的。人走了,房子不在了,但魂還在。後來再發展成為陶瓷,衣服的小毛在陶瓷的夾縫中生出來,像草一樣。」

我們就是吸塵器
四器中,有「融器」,做陶藝最怕陶土中有鐵,因為會燒出黑點,「師傅們會把好的挑出來,不好的砸掉,但我覺得鐵是我想要的。」她不但放鐵,還把一把刀放進去陶土裡入窰燒,「這兩個東西,溶點不一樣。鐵是1,500度,瓷是1,200-1,300度,在高溫之下,它都變軟了,像果涷狀一樣,刀已經沒有了。反而瓷燒出來有些小裂縫,好像刀片一樣。這些出來的,我特別感興趣。」從前她喜歡用現成品創作,改變它本身的用途,今次思考也相類似,「在傳統上,這一定是次品。這純粹是審美上考量,交換結果以後,它裡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後互相改變了一些東西。然後有「壁器」。「它是平面的,被壓縮的東西,我很在意人家家裡牆上擺甚麼東西,有人放一幅畫,有人放一句名言,警剔自己,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它是一個精神化的東西。」最後有「淚器」,「淚器是收集眼淚的,收集情緒的。眼淚有時是幸福、快樂的眼淚,有時是傷心的眼淚。拉出來以後,我把它每一個都放臉上壓,所以不是每一個都是圓的,中間有偏的。裡面再塗上粉金。而且它是實心的,燒出來的時間要多一倍。」

作品常帶社會性,談環保,她說:「像霧霾有很多原因,還有政策上的。中國要發展,還要快速發展,別的東西就不重視了。現比較重視了,譬如說有些工廠要遷出去。但從意識到問題到執行,可能要一段很長時間。到最後,我們可能都是犧牲品。我們就是一個吸塵器。」

Image description (左)融器-刀006, 2016 瓷,刮胡刀刀片 35.2x30x4.2cm (右)禮器005, 2015-2016 瓷,穿過的衣服 45x30x53.5cm

不想做跟別人一樣的東西
尹秀珍在首都師範大學畢業,接受的是傳統的油畫訓練。後來轉走當代藝術路,她笑:「我是85年上大學,89年畢業。剛好89年正好有藝術大展,是中國藝術史上很有名的展覽。還有就是Robert Rauschenberg 在85-86年中央美術館有展覽,那對我們影響也是蠻大的,因為那時候中國還是蠻封閉的。原來藝術也可以這麼做,腦子裡就崩一聲!」89年畢業,當然她沒有談89年還發生很多事,深深影響了那一代。

她說那年代看得少,畫冊要排期上系裡看,戴手套,「翻書要輕輕的去翻,我記得有看到印象派的,現在看就很傳統。還有看到George Siegel的東西,我就站起來了,我很激動!我一直學畫,他做雕塑像石膏一樣的,跟人的關係放在一起。我一看像當頭棒喝,一點一點的去打開。」畢業後她有幾年沒有畫油畫,開始做行為藝術,「什麼是行為藝術?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一種新的表現形式。」轉換風格,起初不被接受,「同班同學問我為甚麼這樣做。他們已開始賣作品,賣了作品就買車。我跟我先生(藝術家宋冬)是同班同學,當時住的地方還是借的。到我們98年結婚,大概當時開始做裝置。那時候有工作,當老師一個月70多塊薪水,周日去教小朋友畫畫,我沒壓力。他們賣畫,但我更想做的是自己的東西。其實我從來未想過要賣東西,因為我覺得我有工作,教課還可以掙錢。」因為不為錢,反而更大膽去做,很多早期作品,做好了就走,不帶走一個作品。

Image description (左)壁器002 2016 瓷,穿過的衣服 43x43.5x2.2cm (右)禮器008 2015-2016 瓷,穿過的衣服 31x24x49cm

尹秀珍說自己向來外表膽小,但骨子裡不想跟隨別人。「小時候母親帶着我們四個小孩,因為父親在外地當兵,母親管我們很嚴,我心裡面對抗。媽說我特別有主意。」開始創作,她的叛逆就釋放了,「創作上我一直不想做跟別人一樣的東西,我不喜歡一樣,一樣就很無聊。」今天做陶藝,她說自己對傳統的技巧、工藝都不重視。「我想要什麼,我拿什麼東西,我去學習。」

文:何兆彬 圖:Ben Tam

Pace Gallery
地址:中環皇后大道中30號娛樂行15樓C
展期:即日起 - 2017年0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