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五段文vs八股文

2018-03-20

中國元明清三代,科舉考試八股取士,被痛罵為禁錮學子思想,鼓吹硬背死記,不但腐敗才智,且摧殘文化。其實,美國各級教育教導學子寫作,都有固定形式,由中學作文到大學寫論文,乃至碩士、博士生寫畢業論文,都依樣畫葫蘆,可以說和八股文無大分別。

美國人稱之為「五段文」(The five-paragraph essay)。其結構十分簡單:第一段,破題,清楚講明文章要討論什麼題目。英國語文教授艾蒙韋特(Edward M. White),負責評改公開試英文科的考卷,曾寫過一篇文章示範(諷刺?)「五段文」的寫法。文章開首便道:「打從天地玄黃開始,一些專上學院的教師已嘲笑『五段文』,我卻要證明他們錯了。」短短兩句,點明文章主題以及寫作緣起。

給學生框架依循

八股文的破題,其精采處猶有過之。有一回,考官出試題,只有一個圈:○,《四書》每段起首就是這個圈。怎樣破題呢?有云:「聖賢立言之先,得天象也。」此考生後來做官做到大學士。亦有考生寫:「聖賢立言之先,無方體也。」結果官至巡撫。其他如:「夫子未言之先,空空如也」,「聖人未言之先,渾然一太極也」,均頗妙,可惜該兩考生能否做到高官,無從稽考。

Image description 元明清三代以科舉考試八股取士,圖為位於江蘇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內古代科舉考試的殿試模擬場景。

這類破題,只能顯示考生的機智及舞文弄墨的本領。講到內容,卻「空空如也」。抨擊八股文腐敗才智,未嘗沒有道理。相對來說,「五段文」的破題,卻實實在在地點明文章的題旨。接住三段,每段詳述「五段文」的好處。最後一段作結,回應第一段的主題。為什麼要寫三段,而不是兩段或四段?理由可能是:要寫夠指定的字數,比如300字或500字之類。另一個理由可能是:預備學生上大學時寫論文。

「五段文」中間三段的編排亦有規定。第二段必須提出最強而有力的論點,第三段次之,第四段又次之。韋特舉例:第二段的論點是:「五段文」給學生一個框架,有框架,文章便結構緊密。沒框架,文章便會流於「散收收」。第三段的論點則是:學生不會離題。第四段的論點則是:「五段文」可以讓學生討論任何論題,採取任何立場。你認為政府應該派錢,固然可以寫成一篇「五段文」,你認為政府不應派錢,亦可以寫成一篇「五段文」。「五段文」只是文章的「形式」(Form),內容可千變萬化。文章有固定「形式」,等於有規矩可循。文章沒有「形式」,自由發揮,既可以結構緊密,亦可以天馬行空。

Image description 英國語文教授艾蒙韋特寫過一篇文章示範「五段文」的寫法。

美國大學論文亦遵從「五段文」的「形式」,不過五段變成ILMAC。I是Introduction,簡介。L是Literature Review,文獻概覽,簡介探討過論題的著作和論點。M是 Method,方法。A是Analysis,分析,講述作者的論點、論據等等。C是Conclusion,整篇論文的結論。學士論文要這樣寫,碩士、博士論文也要這樣寫,但要寫得更詳盡,不再是五段,而是五個章節。結論的一章,既有你的原創論點,也要說明研究的局限以及日後研究的方向等等。在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結構和「五段文」、ILMAC大同小異。

由此觀之,八股文之害,不在文分八股,八股只是「形式」。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刀能殺人,亦能救人。「形式」只要不淪落為「形式主義」(Formalism)則僅是規矩,無規矩怎能成方圓呢?美國學生、教授寫「五段文」經年,不見得才智腐壞,文化凋零。

不允許個人意見

八股文最大的毒害,在於規定了試題必出自《四書》,考生立論必須按照朱熹的注釋。元朝蒙古人作此規定,旨在愚民。一旦八股取士,考生即變鸚鵡,只能機智地覆述先賢的論點,為聖人立言,而不能獨立思考──更不要說批判思考了──不能有個人意見,否則無望高中。八股文遂淪為「形式主義」的空言。

在美國,亦有學者不滿「五段文」的制度。韋特教授即是其中之一。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大衞黎伯利(David Labaree)是其二。他指出,「五段文」應是手段、工具,而非目的。若然只以教學生寫好「五段文」為目的,而忽略內容和文章的「意思」(Meaning),就是捨本逐末。

相片:網上圖片

文:占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