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譚廣輝師傅繪畫的公雞,在碗上邊跑邊追啄,栩栩如生,忍不住問他是否可提起來細看。碗一提,「咦,怎麼那麼輕巧的?」在燈光下一看,那瓷碗透薄如紙。譚師傅哈哈大笑,開始細說自己的一連串威水名堂。由工廠小工,做到今天十多萬一個雞公碗,那可並不容易!
TEXT by 何兆彬
PHOTOGRAPHY by Colin Lam
90年代全廣州畫他的四個花樣
LJ:師傅,請你談談學藝過程。
譚:我60年代出生於廣州,70年代開始學習,現在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享受國務員特殊津貼的專家、工藝美術大師。從小學習,當年18歲,從入廠到現在,恰好是40年。
當時入行無沒甚麼選擇,只能靠分配。很幸運,分配自己到了彩瓷廠。我見寫寫畫畫,好易做喎!但做落去先知輕工重序,要學好每一個技藝都要花不少心血。
其實我讀書時已寫寫畫畫,上圖畫課,有同學不喜歡畫畫,我會幫他畫埋。入了這一行,是天意。
LJ:廣彩曾經很興旺,後來怎樣走下坡?
譚:廣彩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都旺盛,是在八十年代曾有少少不景。以前訂單好多,根本應付不來。我除了前十年在工廠學藝,及後十年自己創業,再之後十年,開始搞自己創作,推出精品。
首十年我是學徒,入了設計室,做新產品設計。1987年,我有一件作品選送到北京,參加第七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能夠參加,很了不起,當時樣樣都國家體制,計劃經濟嘛,能夠送去好難得。
89年,社會好大變化,國家正在改革開放。我辭退了工廠職位,辦自己的彩瓷廠,作品更受到客商追捧。當時我在90年代設計了四個花樣:琴聲、稜模人物、齊齊同壽、得慶有餘,在中東地區足足做了十年。很奇怪,中東人鍾意一樣事會一直喜歡,當時廣州的彩瓷行業都在做這四個花面。中東市場龐大,我們一個月做四十個貨櫃,當年沒有版權觀念,四個花面整個行業大家都可以做。
廣彩不景氣是由2000年起。為甚麼?當時國內經濟有了轉變,由收入到原材物料都在增長,但賣出的瓷器價格不能加。紙箱由$7.5變成$25,金水由$450到900,再升到千幾,翻了好多倍!這直接影響了行業的規模,當時廣州的大廠紛紛倒閉。九十年代做彩瓷有30%利潤,但2000年後,只有5%,甚至沒有利潤。
工廠不做,大家流向各行各業。我們有技術就要繼續,2000年我成立了自己工作室,做新產品,推出精品。
譚:2000年後大家開始搵到錢,住屋也有變化。環境改變,收入也改變,令藝術品有了需求。2000年舉辦第一個廣州工藝展覽,吸引了不少人來到,我的作品大都賣光。當時看到由出口變成內需,有錢人喜歡買點綴家居的工藝品。我們由工廠,變成了只有十人八人的工作室,既做精品,也做禮品。
LJ:做精品要求很高吧?
譚:造工技藝有很大改變,每一筆每一劃,做精品的顏色都規規矩矩。做大路貨不會這樣,現在我們做一隻碗都十萬八萬。2004年價錢還在試探,$2000-$3000一隻碗大家都不捨得。這就像很多大畫家作品,最初幾千元,但現在幾萬元一呎,你又捨唔捨得買?
LJ:師傅是怎樣受到國家認同?
譚:國家早期承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隨著發展,開始著重非遺的傳承。近幾年宣傳,資金扶持,出盡渾身解數。這銜頭金錢不多,一年才幾萬元,但有了認同嘛。這是由胡錦濤時代開始做起的。被肯定後對發展當然有幫助,會有名人效應,在價格上會有提昇。
LJ:風格上又是怎樣的呢?
譚:我們力求傳統風格走向,在裡面有所創新。點解傳統呢?它得到大家認同,一定有好處由古至今。有人問你是否可做標新立意的?得,但力量會弱了。
LJ:傳承方面,現在情形會較好嗎?
譚:跟我入門有十幾個徒弟,嘗試過的有一千幾百人,每周都有體驗班。這中間可能會走出幾個學生,就會有新力軍了。其實只要有市場就一定有傳承,但沒有市場,這項目怎說傳承都是弱的。
跟我學的,都已經可以獨立創作。我們學習每三年一個層次,要十年才有功底。有三個徒弟是由工廠開始跟我的,現在都可以獨立創作,賣得不錯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