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占飛:扮笑臉就會變快樂?

2019-10-14

潮流時興用繪文字代替文字,最流行的繪文字應是笑臉,表示高興或讚賞。這不禁令人想起一個心理學實驗:用牙齒咬着一支筆,卻不能給上下唇接觸到筆。如此咬筆,十分類似繪文字咧齒而笑的臉。實驗者會因為作笑臉而感到高興或快樂嗎?

據悉,啟發這個實驗的是達爾文。他不只提出演化論,還在《人和動物的表情》書中談到人類各種情緒,以及「恐懼」(terror)和「驚恐」(horror)的分別,本欄3年前介紹過,這裏不贅述了。達爾文有一個看法:假如人把感受到的情緒表達出來,會比壓抑(repress)在心底,更強烈地感受到那情緒。比方:你聽到一個人講極之荒謬、侮辱智慧的謊話──這些日子看新聞,不難聽到知名人士說這類話──你十分反感,或情不自禁地講粗口,或輕輕嘆息,過後即忘。達爾文認為:如果你說了粗口,你會更強烈地感受自己的反感。你壓抑了反感,感受便沒有講粗口那麼強烈。

Image description 達爾文有一個看法:假如人將感受到的情緒表達出來,會比壓抑在心底,更強烈地感受到那情緒。

抑壓負面情緒

雖然許多人認為演化論不是科學,但達爾文畢竟是科學家,未能做實驗證實或否證之前,他只將這個看法當成假設。然而,他的看法卻關乎人類應如何處理內心的情緒。若果達爾文的假設是對的,那我們應盡量表達內心的正面情緒:開心時應該哈哈大笑,甚至笑出眼淚,因為這樣可以更強烈地感受到開心。人生能有幾回開心呢?有機會開心時,應放懷大笑,何必理會是否失儀?何必介意別人的白眼?何況,感受愈強烈,愈能銘記於心。記憶愈牢固,必要時(例如情緒低落時)可以回想起開心的時刻作安慰。

負面的情緒應盡量壓抑。悽愴痛苦時不要大哭,大哭徒然令你更強烈地感受悽愴和痛苦;憤慨時不要怒罵,甚至打沙包發洩。怒罵和打沙包只會令你更強烈地感受憤慨,並引發仇恨,亦更難以忘記你曾經憤慨。減低憤慨乃至仇恨,才有機會跟對方和解、原諒甚至寬恕對方。達爾文這個看法,倒符合了基督宗教強調寬恕的教義。

時下流行的說法卻和達爾文的看法剛剛相反:鼓勵人把痛苦跟別人傾訴,把憤慨安全的發洩出來,不要壓抑,不要藏於心底。愈壓抑、負面情緒愈累積愈多,小痛苦變大痛苦,輕微憤慨變巨大憤慨,小仇恨變不共戴天之仇,便更無法忘記、和解及寬赦了。專業的心理輔導,正是為了疏導負面情緒。假如達爾文是對的,那許多心理醫生便少了生意。

認為心理學是科學的學者,自然不會放過測試達爾文的看法的機會。然而,壓抑能否減少負面情緒?很難設計實驗去檢定。表達能否強化正面情緒卻較容易。文首說的實驗,正要測試究竟面部表情──心理學上稱為「面部反饋」(facial feedback)──會否令人有強烈的感受。咬着筆咧齒而笑,會否令本來不高興或不快樂的人,感到高興和快樂呢?會否令本來高興或快樂的人,感到更高興和更快樂呢?

Image description 德國社會心理學教授Fritz Strack發表實驗報告,聲稱「證實」了「面部反饋」的假設。

「面部反饋」實驗

心理學家為了避免實驗者有「認同偏見」(confirmation bias),通常不會告訴他們實驗的目的,而是騙他們為了另外的目的而做實驗。這會否影響實驗的準確度?是否科學?不時引起爭論,並遭那些認為心理學不如物理和化學般屬嚴謹科學的學者非議。1988年,離達爾文發表《人和動物的表情》116年,德國社會心理學教授Fritz Strack發表實驗報告,聲稱「證實」了「面部反饋」的假設。

假設要成為可以寫進教科書裏的定理或定律,必須經得起反覆重做實驗都得到相同(至少不否證)的結果。若然不少同樣的實驗得出不同的結果,便稱為「重做危機」(replication crisis)。自然科學固然有「重做危機」,人文學科更多「重做危機」。不幸,經過28年後,「面部反饋」假設亦陷入「重做危機」。丹麥心理學家E.J. Wagenmakers在17個實驗室得出的結果,未能「證實」「面部反饋」假設。這不等於說這個假設是錯的,事關死物不會變,水在0度以下會結冰。人不是死物,也許人隨時代改變了心理哩!

苦了的是現代人。究竟應否表達正面情緒?應該壓抑還是發洩負面情緒?流行的定見只是未經「證實」的假設而已,焉能輕信?

相片:網上圖片

撰文:占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