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看得太多,突然看到印象派時期作品,感覺應該像看到古典繪畫吧?其實不然,比起古典繪畫理論中說Every Picture Tells a Story,印象派由從前着重內容,變成着重藝術形式,在十九世紀晚期出現時,可是個革命。厲蔚閣(LEVY GORVY)在春天帶來「春華秋實」(Eternal Seasons)主題群展,第一章展出的藝術家包括了梵高、莫奈、高更、孟克、畢卡索、夏卡爾;第二章展出的包括Alexander Calder、Andy Warhol、Andy Warhol、趙無極,怎可錯過?
TEXT BY 何兆彬
談印象派繪畫,好像是幾世紀前的舊事,其實不然。了解繪畫史,當知道印象派跟攝影一樣的老,因為十九世紀下旬攝影術出現,繪畫才給解放出來──畫家們將紀錄的責任交予攝影,開始主觀地繪畫心中所想。印象後有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野獸派(Fauvism)、立體派(Cubism)等不同派別,應運而生。
印象派的畫家為何大量進行寫生,繪畫風景畫及靜物?而且大師們不但繪畫看來平凡不過的景物,在一生中,還常不斷重複的繪畫同一構圖,同一畫面。這都跟當年他們對繪畫的探究有關。十九世紀,攝影剛剛出現,畫家開始反思自己每天的作為。在印象派之前,風景畫大都是想像的,畫家都留在工作室裡繪製,但印象派的先驅們決定不再留守工作室,他們認為到現場繪畫,可以迅速的捕捉下現場的光影變化及氣氛,油畫本來相當慢乾,繪製一幅需時數月,甚至以年計,因為這種對光影的認知和追求,加上作畫時間縮短,它們的畫作筆觸極多,跟印象派出現前的古典風格相比,更像是還未完成──印象派這個名詞,最初本來就含貶意。
1874年,當莫奈(Monet)、雷諾亞(Renoir)、竇加(Degas)、塞尚(Cezzane)等人舉辦第一個聯展,他們備受評論抨擊,但畫展在藝術界造成深遠無比的震撼,及後的聯展,舉辦了一共12年,影響無遠弗屆。畢沙羅(Pissarro)曾留下繪畫印象派風格的要義,「不論天空、水面、樹枝磚頭,都可同時進行,平均繪畫,用色不必太謹慎,作畫宜大膽及不作遲疑,但切勿忘悼對此景物的第一印象。
第二章展出戰後畫家
因為着重捕捉光影,印象派大師眼裡看到的不是景物,而是世間萬物的光影變化。這樣的風格下,畫作有幾大特色:一,景物邊線模糊,不論樹木或建築,都不作邊線描繪;二,彩虹七色,印象派認為世間本無黑色,任何景物的顏色都受到旁邊事物顏色影照,他們的畫作從來不用黑色;三,印象派可能是最能表達時間、歲月的畫派之一,不少畫家都喜歡在不同時份,繪製同一畫面,當中最著名的是莫奈的魯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他在1892-1894年間,繪下了大量同一構圖,不同光影下的魯昂大教堂,有的在陽光下被照得金光閃閃,有的煙雨濛濛,有的赤紅,像火燒一樣,各有不同。
「春華秋實」Eternal Seasons
第一篇章:已完結
第二篇章:4月28日- 5月31日
地點:厲蔚閣香港空間
地址:中環雪廠街2號聖佐治大廈地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