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獨立書店萌芽】由寫作到書店一條龍推動飲食文化:字字研究所 呂嘉俊

2023-04-14

Image description 店長呂嘉俊曾為《飲食男女》的編輯,2018年轉職出版,去年9月機緣巧合開了全港首間以飲食為題的書店字字研究所。

字字研究所的店長,乃前《飲食男女》編輯呂嘉俊(Michael)。當初轉行,並不是因為逃離夕陽工業,反而是逆流而上,跑去開出版社。2022年年中,他更心血來潮開了全港首家以飲食為主題的書店。「時代轉變,報章雜誌也不能只靠純文字傳遞訊息,拍片剪片是無可避免的趨勢。我也嘗試過隨大勢而行,卻發現自己真的不喜歡。那時心想,雜誌的資訊其實也可於出版呈現。」

TEXT BY GOOSIE LAM PHOTO BY BEN TAM

Image description 呂嘉俊最初只從事出版,去年進駐灣仔與銅鑼灣之間的富德樓,開設香港首間以飲食為就題的書店。

以專業創香港首間飲食書店
很多人以為飲食書就只得食譜,其實飲食更包含一個地方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等珍貴知識,很需要也很值得以文字記錄下來。Michael最初只於觀塘租下劏房貨倉存放印書,更自己兼任發行,推着車仔為書本逐家逐戶拍門找出路。直至接觸到富德樓,開始萌生開書店的念頭。

「富德樓的業主很好,願意以廉價租金推動藝術發展,對我來說,也是為出版了的書籍提供一個直接面向市場的窗口。」可惜2022年1月正值疫情第五波高峰,字字研究所曾成功舉辦展覽,亦因政府收緊防疫措施而被迫暫停。由年初至6月期間,整整六個月時間完全無法經營,書店內只得中間一張長枱,讓沒地方吃飯的朋友進餐。「疫情最高峰的那半年,幾乎每天也在白交租。一直等到7月疫情開始緩和,我決定要將這交通便利的地點對外開放,而作為出版社,最好的伸延就是書店了。那時曾與7分1書店的James傾談過,他知就道我對飲食的專業,便建議我開設飲食主題書店。由著手買書到物色二手家具,在僅僅兩個月時間裡,與朋友們夾手夾腳把書店砌出來。匆忙倉促之間,字字研究所於9月就正式開門了。」

Image description 呂嘉俊指香港人對飲食研究得很深入,即使如調味學或食物哲學等選書亦有市場。

掏腰包也要繼續經營
經營書店之所以難,在於書價多年都沒有太大改變過,靠賣書賺到的,也不及一篇社交平台宣傳帖子的稿費。「莫說賺錢,現在每個月也在自掏腰包經營。書本的定價幾十年來也維持一百元左右,而書店的毛利只得定價的20%。舉個例,畢明十多年前曾自資出版一本經典電影書,現已經絕版多時。我做發行時機緣巧合下在Kubrick找到碩果僅存的10本,馬上找來上架與讀者分享,定價78元的好書當然轉眼一掃而空,而字字研究所的收入,每本書只得19.5元,10本合計就是195元,還未把書店租金、燈油火蠟等成本扣除,經營書店之艱辛可相而知。人人都說寫字如討飯吃,我說賣書可能比討飯的更慘。」 雖然面對嚴峻經營環境,Michael堅拒抬價炒賣。「曾經有內地讀者以近萬元高價欲購唯靈叔的這本珍貴典藏,我也拒絕了。書本的價值不在於金錢,我寧願把它放在書店裡,讓大學生或經營餐廳的參考,他們從中學到了知識,再把它傳承下去,這份價值是無法以金錢衡量的。」

Image description

富德樓位處灣仔與銅鑼灣之間,地點之便利,讓Michael精心搜羅的飲食書本與文字接觸面更廣。由去年9月開業至今轉眼又已半年,Michael指原定聖誕新年社會復常會為書店帶來多點人流,事實卻不如想像。「以為消費市場暢旺,書店也會受惠。與其他書店談過,由年初至今整體也是淡靜。」

訪問定於平日的午飯時間,或許因此,來逛書店的人比想像的多,幾乎一個接一個,而獨自駐店的Michael亦不好意思要暫停訪問向客人介紹。當中一位更是遠度從台灣來港,在參加藝術展後,特意在登機回台前來訪。她坦言:「相對整個華人社會來說,台灣的閱讀人口確實較多,但閱讀人口下降是整個時代的事,台灣也不例外。台灣的書店當然較香港多,但如此有心以飲食為主題的大概只有這裡了,而且選書也很捧哦。」Michael指,在書店遇上的人和事,正是讓他沒有一走了之,結束書店的原因:「當然一來是洗濕了頭,要回頭不易,二來是開書店的人都很愛書,能找到同好知音人,互相分享那份喜悅就最開心。開店初期有客人一次過買了15本不同類型的書,送給遠在美國的朋友。因為在美國很難找到中文書,而他的朋友又喜歡研究中國古代知識,能為他找到相關書籍,那份滿足感實在無法形容。」Michael指,開飲食書店亦有優勢,因為飲食書的接觸面很廣,很多客人平日未必有看書的習慣,由廚師、侍應、大學生、教授、品酒師、麵包師傅都有。每天與來自不層面的人接觸,有時更會找到知音人,彼此都有得著,那份樂趣與滿足感更是無價。

看見如非洲鞋業的潛力
雖然網上氣氛都是支持獨立書店,但真正閱讀的人不多,你有看過街上有人拿着書邊看邊走嗎?更甚的是有時朋友送書給你也不想要。「我很喜歡以非洲賣鞋的例子形容香港的書業,非洲人口很多,但穿鞋人口很少。我們要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讓穿鞋人口上升,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同時,我相信書本有其存在價值。書本與其他媒體之間的關係不一定是互相取代,因為功能不同,其實也可以並存。網絡毋疑是一個方便資訊流通的傳播媒界,為我們帶來即時消息等便利,然而資訊的真確性卻不及書本。先前有朋友想找蛋撻相關資料,在搜尋器上找來找去盡是內容農場的抄襲文章,結果發現來書店買本參考書,更省時而且資料更可信。」書本的存在價值,正是能將歷史與文化真實記載並傳承下去。

Image description 畢明十數年前曾自資出版《電影未死——101套好好戲》,現已絕版多時,然而香港的書本售價偏低,即使找到好書也未能為書店帶來收入。

說回生產線的源頭,書業之所以沒有投入,也關乎行業的運作與架構。作者出書後,若交由大發行商負責的話,一般都發到三中商(即三聯、中華、商務)三大書店。書賣得好,三中商獨市獲利先賺一筆,發行再佔一份,作者口袋裡的最終利潤可能只得數千元收入。若然書賣得不好,作者想辦活動宣傳推廣,三中商既不協助,更要作家自掏腰包回購自己的作品。整個生態的不平衡,讓從事寫作,或希望從事寫作的人卻步。「這也是我推車仔兼任發行的原因。做出版同時親力親為發行,讓讀者在每家大小書店也見到你的作品,這樣才是好的宣傳。」

在書店以外,Michael仍有寫專欄,寫作除了支持書店的經濟開支,過程之間亦看很多書搜集資料,也有如為書店選書。「其實市面上有很多值得推介的書本,只是書店太小放不了。香港從事飲食的人對這門學問研究得很深入,即使很學術的書本如調味學,品酒學等或是以香港為地區的研究的書本,也完全不冷門,反而賣得不錯。另外,現在有更多人自己當媒體,編輯學的書亦有市場。」對於香港書業的未來,Michael並不灰心。他希望未來可以在書店舉辦更多活動,透過辦講座、展覽等,一步一步凝聚閱讀群,再慢慢讓更多人重新發現書本的價值。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