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BY GOOSIE LAM PHOTO BY BEN TAM
從厭棄閱讀到開拓書業
大學時期,Minami選擇入讀文學院,並選修專業及創意寫作,更遇上筆友,慢慢與書本重新連繫。畢業後,Minami於出版社當全職編輯,由聯絡作者到編輯書籍,再到印刷廠等等。了解到書業流程的前半運作流程後,讓Minami更想走進書業的後半部分發展。
「那時我參加了Rolling Books辦的7分1書店計劃,這間書店由7間書店合組而成,7間書店的店長以各自獨特題材,共同營運及推廣豐富多元獨立出版物及文化活動。」經營7分1的半年間,讓Minami 更確認自己對書業的熱誠。對整個書業的架構、流程與運作了解得更深入透徹,亦使她更有信心開設自己的書店,加上前輩的經驗分享,更讓她省下自己盲摸碰釘的時間。當她辭去出版社工作之際,碰巧遇上同樣有志開書店的拍檔,就決定真正踏進書業開書店。
時代轉變,這一代人對未來的看法不再是工作至上,反而找回自己,找回生活,追尋夢想更重要。Minami愛閱讀,更視香港為家,與拍檔商討後,決定以香港為書店的定位。「書店是在去年開業的,我們特意選在香港開埠的日子,即1月26日開業。於每個微小細節讓人更認識香港。書店裡的書種由文化、歷史、語言、飲食、建築、文化都有,我們亦找來香港藝術家製作的文創產品。經過社會大小事件後,香港人追求的事物與知識都有改變,慢慢發展對香港的感情,而這亦間接催生獨立書店的發展。在界限書店裡,你可以見到連布置也是以香港主題,講述香港的歷史,我覺得認識這地方的歷史,對建構身份認同非常重要,希望在書本以外,讓大家記得自己的身份,找回自己的根。」
轉眼間,Minami在界限書店實戰一年多,他指從7分1書店學到的,確實讓他更有把握面對困難。然而無論知識經驗再深,也要面對在港最實體店最困難之處:「大家都知道開店賺到的錢都是養業主的。開書店若只賣書實在無法抵銷租金,即使加入文創產品與辦活動能帶來更多收入,賺到的與高昂租金依然有一段距離。」
時代不斷轉變,還有這陣子的移民潮,令閱讀人口不斷下降,書店的經營當然情況雪上加霜。而多媒體的出現,由實體與電子書之爭,到Facebook、Instagram等圖文媒界,到Youtube、Netflix等影片,人們消費時間的方法早已不在紙本之上。加上香港人口不多,閱讀人口更不足夠。「以前香港人愛到大型書店,現在潮流變成逛台灣的大型書店與或香港獨立書店。當中的原因,是身份認同。」
誠品很知道自己的品牌定位,當初來港在銅鑼灣大型商場設首店,從裝潢陳設、售賣的商品以至珍珠奶茶等,讓走進去的客人帶着一種身份,一份生活態度,獨立書店亦然。相比現有香港大型書店,讀者大概就是追求傳統大眾化以外的生活態度與形象。至於界限的讀者,年齡也可以說無界限。Minami指,讀者由十來歲年輕人到40歲都有,間中也有更年長的讀者來訪,而職業與階層更是無界限。
從教育著手 找回閱讀的動力
「其中一個最深刻印象的讀者,是一位患病的婆婆。我很喜歡與每位讀者都有交流,那次婆婆與家人一同來訪,家人都站得遠遠的,婆婆卻很仔細查看這裡一事一物。後來與婆婆對談,才知她即將要獨自移民就醫。因為社會事件令婆婆與家人之間出現政見不一的矛盾,獨自離港讓他感覺對年輕有虧欠,希望在離開前可以帶一點香港的回憶,即使遠在他方也可以為香港出一分力,至今回想也很難掩飾當中悲情與傷痛。」Minami指,在這一年多時間裡,婆婆的說話每每在經營遇上不如意成為他的動力,即使再困難也要繼續堅持下去。「對某些人來說,書店就如現實世界忙碌生活裡的喘息空間,我想好好維持着這裡,讓彼此互相勉勵繼續堅持下去。」
因為不想這一代學生經歷自己對書本生厭的過程,Minami在經營書店的同時,亦積極到學校分享。「最近就到樹仁分享自己閱讀的經歷與開書店的過程。我希望多走進學校,啟發學生尋找閱讀的樂趣。這些工作當然不會即時見到效果,現在積極埋下了種籽,看他吸取了什麼養份,將來發出什麼芽。」另外,Minami亦希望借助網絡宣傳實體書店。「書店雖是實體,但仍要靠網絡作市場宣傳。現時除了想開網店之外,自己也不時在社交平台開live分享其選書,也希望藉此多與讀者交流對話。很多值得閱讀的書本都被大眾忽略,很想以live形式直接與讀者分享。曾經有讀者說看了live推介的書覺得很有意思,這對我來說已很有滿足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