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時裝品牌為了拓展中國市場,製作短片,片中華裔模特兒用筷子吃薄餅和意大利粉,被中國網民指摘貶低中國人,群起聲討杯葛,引起軒然大波,最後連時裝表演也取消。
時裝品牌的宣傳片段內,華人女模特兒使用筷子吃西餐,動作十分笨拙,而且表情曖昧,吃意大利卷餅時,旁白輕佻的問:「對你來說太大嗎?」更有羞辱女性之嫌。
歐洲品牌希望拓展中國市場賺人民幣,照理不會刻意製作挑釁性內容來「倒自己米」。歐洲不像北美那樣多亞洲移民,故歐洲人一般對亞洲比較陌生,今次有可能是設計師不熟悉亞洲文化,而且歐洲人對中國女性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鳳眼、嬌媚和柔弱的刻板印象,因而犯下了大忌。
飲食觸發摩擦
談起文化衝突或種族議題,一定少不了飲食方面的範疇。飲食不單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身份認同和文化。在不同的社會中,餐飲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社交,人們把各類禮節儀式加諸於飲食上,禮節的一部分目的就是要排除社交圈子之外的人,因此不同文化之間的摩擦往往在飲食上顯現出來,例如:日本人吃麵時發出聲響乃是對廚師的讚美,在西方和中國卻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一般人對於因為文化差異而引起的尷尬境況都會持包容態度,可是真正令人感到冒犯的就是自家菜系被外國廚師扭曲。近年西方一眾做新派廚師都愛玩中國風,在菜式上用上薑、葱、芫荽,甚至學廣東菜用上濃稠的生粉芡。最可笑的就是這些廚師對中國菜不大認識,大概沒有吃過幾多頓中菜,出品和唐人街的「呃鬼佬」貨式不遑多讓。這些菜式看在筆者眼裏才是赤裸裸的辱華,因為他們的前設就是中國菜很簡單,只要改變一下食材,打個芡汁就是中國風味。
烹飪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菜系都有其歷史、人文及地理因素。過往很多菜式,甚至菜系因為文化交流產生,例如娘惹菜和日本洋食。可是提倡創意的現代廚師未有做好功課就玩「中國風」或「亞洲風」,胡亂堆砌食材,就是走捷徑。
最近到澳門一家很有江湖地位的法國餐廳,食物質素尚可,但擺盤和餐具都比不上幾年前,更離譜的是上白露筍湯時,碟旁附上一張過了膠的白露筍照片,彷彿在教導幼稚園學生什麼是白露筍,令人大失雅興。可能餐廳接待內地賭客多,部分顧客對食材不認識,為了減省侍應的工作量,直接附上照片。不知道這是餐飲部經理還是主廚的意思,但我可以肯定這餐廳的法國主店或東京分店一定不會這樣做,而這樣獨特的上菜方式真是最含蓄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