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這篇遊戲文章,是為了看罷《星聲夢裡人》而爭拗的朋友寫的,有大量劇透。要看較嚴肅的,可先讀早前刊登的:為甚麼《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會令影迷如此興奮?)
《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越影越旺,票房過千萬後,坊間評價出現反彈。有說電影膚淺,並不深刻,有說音樂幼稚云云。其實《星聲》舊荷里活思維創作的一套製作精良電影。舊荷里活世界固然簡化世界,深刻極有限。說荷里活膚淺總也總不會錯,笑人家聽Pop其實也沒有比較高尚。在後現代社會,流行文化的重要性已越來越被重視,當中也有大量精良電影音樂,影響社會。我自小看大量舊荷里活電影,就不認為喜歡《金枝玉葉》(Roman Holiday)有多羞恥。
另一爭拗點,是戲中男女主角最後黯然各自上路,有朋友看罷很討厭女主角Mia,罵她自私。其實依我說,這電影本來就是要告訴你沒有人能陪你一輩子,「謝謝你曾經出現」,活著該心存感恩。而如果說自私,在戲中我會看到更多男角Sebastian的自我,不理世情。
文:何兆彬
前幾天碰到一位行家朋友,她笑說:「這部電影,本來不過收幾百萬,只是我們這個圈子的人才會熱烈討論,現在可好了,電影大賣,開始有人用自身經歷來解釋電影,又說Mia自私又解釋二人分手原因!」我們相視一笑。
早陣子讀過一篇文章,當中提到Ryan Gosling這樣形容自己的角色Sebastian:「他正處於變成一個憤怒、乖戾的男人的邊緣。」讀後念念不忘,這也成了我理解Sebastian的最佳切入點。他懷舊,在音樂上堅持經典年代,因為他只要最好的,其他都看不上眼。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基要派(按:聖經的基要派相信「聖經絕對無誤」,或稱原教旨主義者)。在他眼中,藝術不能作半分妥協,這也成了他前半的挫敗,因為舊爵士已經息微,而他無奈地/情願在餐廳彈Jingle Bell,也不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事實上,他對音樂沒有其他想法,他一直認為,只要做到最好,才能拯救爵士。
Seb是自信的。他完全知道自己技藝超群,即使是聖誕前夕在餐廳被炒魷魚,他還加了一句:我比其他琴手好!他對世界不滿,因為世界不理睬他,他也不去理解世界的改變。其實不談音樂,Seb本身是有幽默感的,撩女仔時,他十分好笑,當他潛入片場咖啡室,Mia問他你來這裡幹嗎?他答:「見電影公司大老闆囉。」你是怎麼進來的,他說:「好鬼易。」然後懶正經的說:「我花了四小時才溜進來,被人追著跑到這邊來,我想再過20分鐘他們就會逮到我了。」逗得Mia大樂。
但一談爵士,他就視為聖堂,不能侵犯。姐姐到訪他家,坐在那櫈子上,他緊張得大嚷:不要坐,那是Hoagy Carmichael坐過的!Mia說不喜歡爵士,他馬上把她拉去爵士館,細心解釋。談爵士,談未來的爵士吧,他說:「我們會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玩我們想玩的,只要它是純爵士。」(We’re gonna play whatever we want, whenever we want…however we want, as long as it’s pure jazz.)
乖戾孤僻男人的完成
老人不一定慈祥,英語講Grumpy Old Man(乖戾/怪僻老人),他們性格乖僻,喜怒不常,不滿世界,一開口不是怪天就是怨地,或聲聲慨嘆,易發脾氣,並不討喜。乖戾老人如我們都年輕過,他一定是曾經有所經歷。極目所視,這種人年輕時不是因為固執,性格多少有缺撼,再加上懷材不遇(Sebastian屬這一種);另一種就是經歷不幸事件(《笑傲江湖》的林平之是類近角色,即將上映的好電影《情繫海邊之城》(Manchester by the Sea)主角也近似這樣。)而其實《星聲》的參考電影之一:《秋水伊人》(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1964)中男主角服完兵役後,回到家鄉發現女友已下嫁他人,也變成了一個乖戾、狂暴的年輕人,他被老闆挑剔了幾句就劈炮不幹,滿懷怒氣的過日子,大叫:「這世界太不合理了!」(The World doesn't make sense),眼看他就要這樣性情大變了,還好重遇一直照顧他患病姑母的女子,雙方建立家庭,拯救了他。Ryan Gosling 2010年主演的《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同樣演過一個初中畢業,沒接受高深教育的年輕男子,因為愛上在大學念醫科的美麗女主角,後來因為女生懷孕,本來不知孩子是否自己經手,但因為女孩在把孩子打掉的最後一刻決定放棄手術,二人決定結婚,但婚後因挫敗,他覺得結婚生子都不是自己所選,每天酗酒不上班,變得喜怒無常。也有朋友拿《New York, New York》跟《星聲》比較,主角由羅拔迪尼路主演的爵士色士風手,才華出眾,一樣有這脾性。不過這角色一出場就有點人渣,並不是我想說的那種轉變。雖然片中角跟Seb一樣,得過一句形容,就是You are the pain in the ASS!(一般譯作「你是個討厭鬼」不夠傳神,網上Urban Dictionary英文翻譯解譯這意思:是一種無緣無故總要惹火你的人"someone who has no purpose but to piss you off")
人生遭逢災難,那是天意。懷材不遇、屢受挫敗,多少都跟性格有關,而這種自視為精英性子的人,多少會看不起俗世。戲中最好的對白,是例如Seb說到爵士館要變成Tapas餐館,滿肚鬱結的罵LA:「這就是LA,他們甚麼都拜,但就是甚麼都不珍惜。」(Anyway, that’s L.A. They worship everything and they value nothing.)實在說得對極了,這一句形容紙醉金迷的LA可以,要說它講金權操控的香港也並無不可。但其實Seb跟世界脫節了,音樂上他不變,音樂的傳送/表現方式他也沒有新點子,仍是最懷舊Old School的Jazz Bar。基要派信徒本身就是相信不要也不能改變的。細心聽他對Mia的每一句鼓勵說話,其實是不是叫她也不要改變?還是把她當作自己的投射?當Mia寫好獨腳戲,Seb看過了,她問:「這是不是太懷舊呢?」Seb說:「那才是重點。」Mia:「但你認為人們會喜歡嗎?」Seb:「管他的!(Fuck 'em)」他從來都不理受眾,受眾也自然不理他。
因為這些對白寫出了他的性格,推動了劇情,都寫得太好了。二人在片場上踱步那場戲,Mia缺乏信心,說或許自己應該一早去當律師,Seb說:「世界需要更多律師嗎?」Mia:「Well,世界也許不需要更多女演員了。」相較於Seb,Mia由始至終都是信心不足,她愛上Seb是由他的彈奏開始(在餐館外先聽到那琴聲),是因為他的才氣,Seb敢在餐廳張狂地彈奏自己的曲子,她自己,則連上台的勇氣也不足。
《星聲》的結局是悲喜交集的,那是一個Sad的Happy Ending。Sad的是男女主角無法一起,但喜的是,其實Seb開了一家傳統爵士基要派的爵士吧而且大受歡迎,就像《秋天的童話》船頭尺在片末開了餐館一樣,是百年一遇的,是個童話。戲中段寫他遇上舊同學Keith,玩過新式的音樂,見過怎接通受眾,但其實這童話式結局中他的Jazz Bar由裝修到音樂選擇上都是慕古的。特別的是,《星聲》這電影本身就是新舊的結合,而商業電影從來就要考慮受眾。現實中,像Seb這種固執的男人,不是變成了中年人(中年不是年齡,中年是一種心態,一種放棄追求的心態),就是變成了乖僻暴戾的男人。像所有舊荷里活電影,《星聲》給予我們希望,給予我們Feel Good元素,即使微小。
讓我替Mia平反
有朋友說得像Mia沒有愛過Seb,我不能同意。愛上一個人,往往是從對方中看到自己沒有的特質,Mia由Seb的才華愛上他這個人,很是自然。到了樂隊演出大受歡迎一場,有人說戲中見到Mia妒忌Seb的成功,因此導至二人分手,我認為不是事實,當時鏡頭拍著一身光鮮的Seb在台上演奏著音樂,台下掌聲如雷,但Mia的表情是由開心興奮,漸漸出現抽離。這場戲接下去,二人吵架,就見到導演的意圖:Mia在懷疑他是否正在做自己喜歡的。為求真相,我出了「超必」解題,翻閱劇本,看到導演/編劇Damien Chazelle是這樣寫的:Mia看著燈光,看著歌手、舞者、Seb及他的樂隊隊員,穿得像雜誌封面一樣光鮮……Mia再回頭看看他,把一切看在眼裡:這真的是他?(She looks at the lights, the singers, the dancers, Sebastian and his bandmates in matching magazine-cover-ready outfits. She looks at the crowd around her -- their hollers growing more and more frenzied as Sebastian launches into a prolongedSOLO... Mia looks back at him, takes it all in: Is this really him...?)她開始懷疑他變了,那個基要派的男友,放棄了自己的宗教,變成了另一個人。
二人吵架那場戲,描寫得就更仔細。當Seb要求他跟自己到Boise巡演,就在當地排練。這要求當然十分自我中心,Mia的獨腳戲只有不到兩星期就要上演了。然後,Mia開始問他,這個巡演甚麼時候會完。Seb透露,巡演後就錄新碟,這個程會持續好幾年。
然後,痛人的對白開始出現。
當Mia說:「我不知道,我沒想到樂隊會……」Seb接著說:「你以為我們不會成功。」這話傷人,因為他出於自卑,以為女友看不到他的才華,以為他會失敗。然後,話題進人核心,Mia問了最關鍵的一句:「你喜歡自己正在玩的音樂嗎?」這話切中他心,而且迫他入死角,因為Seb其實是不喜歡,他在逃避,他只好答:「我不知道有何相干。」Mia說:「如果關係到你會放棄多年夢想,那就相干。」這句話裡面有海量的海。但Seb自己也不肯定,他轉移了視線問:「你喜歡我正在玩的音樂嗎?」Mia:「我喜歡。我只是以為你其實不喜歡。」要了解,Mia一直步向自己夢想,還有兩星期戲要上演了。但這個時候,男友卻做出跟夢想越來越遠的事,而且沒有盡頭,沒有計劃,這令她大惑不解。要理解這一點,看片尾那7分多鐘的Epilogue式"What if"蒙太奇片段,可知雙方心中的完美夢想,是各自都追逐到夢,而且長廂廝守。
年輕時人人都有夢想,然後,大多數人會放棄。其實每人條件不同,有人要吃飯,有人寧餓肚子也要談夢想。放棄本身沒有問題,但總得對自己誠實。但放棄一些事,人總會給自己光明正大的理由。
Seb不願接受自己放棄夢想的事實,開始問「為何你要這樣對我?」「是你叫我去做的。」他說:「是時候成長了,這就是我在做的,如果有問題,我希望你一早就說。不要等我自己簽了約才說。」以上句句,都是諉過於人。而且堅稱玩這樂隊是「This is the dream!」玩自己不喜歡的音樂,當然不是他夢想。而最傷人的一句說話,是Seb說:「也許當我一敗塗地時,你會更喜歡我,因為這樣子我就令你更好過了。」這自卑自憐而且不願接受現實的話,再加上獨腳戲的失敗及Seb沒有出現,二人關係已不能回頭了。
但即使後來Seb回去找Mia,通知她去試鏡,要她去試鏡。完了二人到了山上,話談起來,Mia問:「Where are we?」(我們現在是怎樣了),都可見到Mia對感情仍有一分昐望,但Seb先是明知顧問的先答在天文台,逃避問題,對方再問時他則表示一旦試鏡成功,你要去巴黎發展,我則要為Jazz Bar努力。這反而是Seb知道了的緣份到此,應該畫上句號。
Mia當初的男友,是生意型的Greg,最後結婚的,是生意型的David。友人大罵:「她根本是港女!本來就不會愛上Sebastian這種男人。」不,看片末那個笑容,就知大家相愛過,而且心懷感激。至於不安、形像低落的女子,大都會最後選擇穩重型男子的這個選擇。這其實寫得太好了,因為現實就是這樣,那跟性格上的不安有關,而跟貪慕虛榮(比較)無關。
為甚麼我知道?因為見過的人都知道。
(P.S.在《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之中,Ryan Gosling說:我覺得男人比女人浪漫得多了,我們一結婚,總是一個女人到尾。男人都比較抗拒結婚,但一遇上她,就會覺得不娶他簡直是傻蛋;但女人總是像揀菜一樣,一生都在等白馬王子,結果總嫁給有好工作能提供穩定生活的人。)
筆者新開了個人fb專頁: 午夜翻牆'Round Mid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