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超級英雄漫畫有三大,由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至今,幾乎從未間斷出版,一直大受歡迎。主角已經成為民俗英雄(Folklore Hero)。其中,蝙蝠俠與超人均在1938至1939年面世,風格暗黑、陰沉,以拯救世界為己任。蜘蛛俠卻剛剛相反,誕生於1962年,青春、爽朗和「過癮」。風格如此相異,蜘蛛俠還應算作超級英雄嗎?
丹尼丁家洛(Danny Fingeroth)認為,蜘蛛俠不應廁身超級英雄之列。他很有資格這樣說,因為他曾主理漫威的蜘蛛俠漫畫好幾年,撰寫過不少蜘蛛俠故事,並在九十年代為霍士的蜘蛛俠動畫系列當過顧問。他在《沙發上的超人》(Superman on the Couch)一書中表示,超人、蝙蝠俠、Xmen等超級英雄,都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的,10年如一日的無悔無畏儆惡懲奸。彼等不單性格沒有成長,連年齡、外貌也沒有改變,因為當了超級英雄之後,他們便不再是人類,而是「神祇」(Gods)。神祇是永生的(Immortal)的。
似肥皂劇
蜘蛛俠卻不同。無論他穿上蜘蛛戰衣後有多大的異能,他依然是人。他會長大,由乳臭未乾的15歲少年成長為大學生,只經過短短6年。1968年的蜘蛛俠漫畫,描寫彼得柏加進了大學,適逢當年席捲全美的學生運動和反越戰運動,內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身為彼得柏加,同情反戰學生,理解學生為何反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身為蜘蛛俠,他要維護法紀。示威、反政府,當然是違法的。
這樣的處理,令蜘蛛俠漫畫像齣肥皂劇──即港人口中的煽情電視長篇劇──多過超級英雄儆惡懲奸故事。超人、蝙蝠俠、美國隊長之類超級英雄,對付的是意圖稱霸天下、毀滅世界的大奸大惡,每齣電影都有忠奸大決戰,動輒將高樓大廈打個稀巴爛。蜘蛛俠對付的只是為害社區的毛賊悍匪,動作打鬥從來都不是蜘蛛俠電影最大的賣點。
反之,蜘蛛俠電影在愛情、友情、無法兼顧學業工作與鋤奸的內心鬥爭,最「貼心」和好看。內心鬥爭不正是肥皂劇的拿手好戲嗎?在《蜘蛛俠:強勢回歸》中,彼得柏加心儀的女孩麗施(Liz),竟然是他要消滅的奸角禿鷹(米高基頓飾)的女兒!一如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一劇中,茱麗葉名留千古的對白:my only love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我唯一所愛竟是我唯一所恨)的橋段,正正是肥皂劇最常出現的情節!
蜘蛛俠最大的賣點,便是漫威成功地將超級英雄懲奸故事跟肥皂劇結合起來。粉絲看着蜘蛛俠大學畢業後,還到中學教書、結婚,之後轉職當自由身攝影師,成為CEO。到2000年代末,彼得柏加才加入復仇者聯盟。可惜,長大了的彼得柏加吸引力大減。粉絲始終鍾情十五二十的少年蜘蛛俠。
流行的超級英雄漫畫,另一個煞食之處是,每隔一段日子,就可以翻新(Reboot),博得新一代粉絲的喝采。蝙蝠俠在添布頓和諾蘭手中翻新黑色風格,極之可觀。超人翻新的成績便及不上超人前作。《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更屬於爛片。
舊酒新瓶
蜘蛛俠呢?短短15年已3次翻新。2002至2007的三集蜘蛛俠最成功,杜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飾演的蜘蛛俠與女友馬麗珍(Mary Jane)一段情,欲斷難斷,哀怨纏綿,相當感人,可惜杜比麥奎爾演來不像原作的15歲少年。2012至2014年的第二次翻新最失敗,連第三集也開拍不成。這一趟,《蜘蛛俠:強勢回歸》一致好評,但湯姆賀倫演來卻像個反斗高小學生多過一個初中生。杜比麥奎爾過分成熟、鬱鬱寡歡。湯姆賀倫卻過分膚淺,不通世務。
今年,《神奇女俠》和《蜘蛛俠:強勢回歸》2齣翻新的超級英雄片都大賣,皆因都是第一集,描寫超級英雄的身世與成長,故事吸引,角色性格鮮明,而且風格輕鬆,有幽默感。這令人想到:金庸的「射鵰」與「神鵰」,電視劇翻拍了不下五六次,除了演員不同外,並沒有注入什麼新意思、新角度、新風格。難道國人連「翻新」舊酒的能耐,也比不上荷里活?
撰文 :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