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電影】《小丑回魂》看欺凌

2017-09-25

《小丑回魂》美國開畫首三天收1.234億(美元.下同),遠超預期的7000萬至8000萬元,並打破恐怖片的開畫3天歷史紀錄。去年夏天的《詭屋驚凶實錄2》只收4000萬元。《詭娃安娜貝爾:造孽》收3500萬元。今年頭8個月,只有《美女與野獸》和《銀河守護隊2》的開畫3天收入比它高。

《小丑回魂》開畫大賣,一來是同期沒有對手,二來是事前宣傳推廣出色,觀眾都期待此片上映時先睹為快。三是史提芬京原著It暢銷經年,1990年已拍成電視劇,收視不錯,擁有一定數量的觀眾群。此片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同步上映,但海外收入只得6630萬元,僅逾本土收入的半數。由此可見,恐怖驚嚇鬼怪片不如超級英雄片、動作片等那麼「普世」,而是相當本土的,帶有特定的文化烙印。

Image description 在《小丑回魂》中,成年人是缺席的,對孩子漠不關心的。孩子有困難、危險,孩子自行搞掂。(劇照)

未有怪獸家長

舉個例:《小丑回魂》故事發生的小鎮是虛構的Derry。史提芬京早已承認,他是以曾居住數年的緬因州小鎮Bangor為藍本。他在1981年的小說中已虛構了這個小鎮。美國有50個州,緬因州人口排名第41,地廣人稀,每平方英里平均只得41人,州內多無人居住的森林和山野,一年有七八個月寒風刺骨,雪擁藍關。這樣的環境,小鎮彷彿一間幽閉的屋,人自然感到孤獨無助,不引起惡魔惡鬼的想像才怪!除了It之外,史提芬京的《凶靈》(Carrie)和《閃靈》(The Shining),環境的設定都十分「緬因」。

史提芬京1986年出版It。原著將《小丑回魂》的故事設定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電影聰明地將故事推前到1989年,成人觀眾可藉此「想當年」懷舊一番。五十年代尚未有怪獸家長,父母還不是「直升機父母」,孩子可以通街走──孩子不可以隨時離家上街的話,這個故事便不能成立啦!下次重拍,難以將時間推到2000年啦!根據2015年一項調查,在1971年,80%的7至8歲美國兒童沒有成人陪同上學。到1990年已下跌至9%。2010年後,怪獸家長已不許孩子獨自出街。《小丑回魂》寫1989年的「失敗者同盟」7個孩子自由自在地滿街跑,已不算是典型,不太寫實矣!

在怪獸家長出現之前,許多孩子──尤其是窮家的孩子──都是在驚嚇中長大的。孩子不聽話,亂發脾氣,耍性子,父母會恐嚇他們:不聽話麼?「鴉烏婆」、拐子佬、金魚佬、西方的「牙齒神仙」(Tooth Fairy)或其他妖怪會將孩子捉去吃掉。童話集多的是類似的虛構惡魔妖怪,孩子毛骨悚然,惟有乖乖的聽命於父母。恐嚇令孩子沒有安全感,非要父母或成年人保護不可。是以當年由8至9歲的孩子到十多歲的少年(Teenager),莫不渴望快點長大,長大後想去街便去街,不受父母管束。現今,怪獸家長庇護惟恐不周,生活一切均受安排的孩子卻反過來不會爭取獨立。他們渴望得到的自由,毋須離開父母、祖居,只須躲在自己房間內不受干擾,乃至大學畢業還要住在老家由父母照顧。

許多史提芬京的小說都寫少年成長和欺凌(Bully),例如《伴我同行》、《凶靈》等,《小丑回魂》也不例外。片中有兩個歹角:主線歹角不斷變身,一時是小丑,一時是鬼的惡魔(Demon),副線歹角卻是暴力欺凌「失敗者同盟」7個孩子的惡少。論故事,副線喧賓奪主,比主線更好看,事關更貼身也!哪個孩子成長期間沒受過年長孩子的欺凌、戲弄、責罵、諷刺、揶揄或白眼呢?

Image description 《出貓特工隊》牛高馬大的女主角,有膽遠渡重洋去出貓,但去自首還要父親陪同和在旁鼓勵。(劇照)

孩子自行抗擊

在美國的少年成長電影中,孩子最後都要挺身而出,自行想辦法抗擊欺凌。這是美國的個人主義文化。亞洲、香港同類電影的處理方式卻不同。泰國的《出貓特工隊》,牛高馬大的女主角,有膽遠渡重洋去出貓,但去自首還要父親陪同和在旁鼓勵。在《小丑回魂》中,成年人是缺席的,對孩子漠不關心的。孩子有困難、危險,孩子自行搞掂。

亞洲包括香港的鬼片卻多是寫受害人無能、軟弱,要靠外力或找專家(如茅山師傅)捉鬼,直至茅山師傅被鬼消滅,受害人才逼虎跳牆,發狠抓狂和鬼死拚。美國電影絕不長惡魔志氣,滅自己威風。《小丑回魂》7個孩子懲惡滅魔,「失敗者同盟」長大為「勝利者同盟」。如此處理,是否西方勝於東方?

撰文 : 占飛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