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ARTinvestment】Bonhams:藏家要了解自己品味

2023-02-27

Image description Bonhams 位於倫敦 New Bond Street 的總部

香港的藝術市場近年愈來愈受到廣泛關注,而隨着藝術發展更「入屋」,以及 Art Basel 十年前進駐香港而讓這片土地得到多年的藝術滋養,再加上疫情期間亦聽到愈來愈多新晉藏家、又或者是現有藏家愈來愈成熟,香港的 art scene 好像來得前所未見的氣勢如虹;但與此同時,剛於今年一月假新加坡舉辦的 Art SG 亦引起東南亞以至全球的討論,另一邊廂的韓國、台灣的藝術市場亦爆起來,尤其是極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南韓當代藝術圈子。到底,香港的藝術市場在過去五年有什麼明顯的變化?未來五年又會否受到其他亞洲地區所威脅?隨着香港愈來愈多新畫廊開設,「藝術」會繼續百花齊放、還是會變質成為投資工具?藝術又應否用錢掛勾?對於新手藏家希望想繼續發展自己的收藏,又可以從何入手?相信大家都會希望可以從多角度去欣賞及分析藝術,今年,《優雅生活》就將圍繞以上一連串的問題開展 #ARTinvestment 系列,走訪香港各大拍賣行、各大為人熟悉的本地及外來的 Blue Chip 或 commercial 畫廊、以至大大小小、年資各異的畫廊,深入了解一下這個「潮流」,從專業的行內人士分析香港的藝術市場發展,以及由經驗分享中階藏家應如何發展自己的收藏之路。

TEXT BY JAZ KONG PHOTO BY BEN TAM ART PIECE IMAGES © BONHAMS

Image description 邦瀚斯拍賣行(Bonhams)亞洲區現代與當代藝術部主管 Marcello Kwan

Bonhams:照顧入門及中階藏家
作為 #ARTinvestment 系列的第一個訪問,我們就邀請了國際拍賣行邦瀚斯(Bonhams)的亞洲區現代與當代藝術部主管(Head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Marcello Kwan 跟大家分享他多年以來在畫廊及拍賣行的經驗,以及跟藏家們一起遇過的風雨。Bonhams 擁有二百三十年的歷史,由當年炙手可熱的畫商 Thomas Dodd 於倫敦成立;其後於 2007 年進駐香港,並於 2014 年成立東南亞區的總部及展售廳。選擇以 Bonhams 為第一個受訪機構,主因是雖然這個系列只專注於藝術品,但拍賣行所涵蓋的拍品類型廣泛,比較容易分析不同的數據;而 Bonhams 的定位亦符合系列所針對的 intermediate 藏家——雖然他們的拍品可以高達幾億,但主力的核心市場定位仍然是國際拍賣行中相對親民的價錢,「以一百萬美元而言,這個是 Bonhams 的中高位數,幾十至幾百萬的拍品是我們主要的價位,是一個對於藏家而言比較輕鬆而可以用同一筆錢買到高質素藝術品的價位,對個人收藏或投資都是一個合適而舒適的範圍。」Bonhams 的定位相對上照顧多一點年輕或新入們的藏家,幫助他們找到在 mid market 有質素的藏品,掛在家裏都有睇頭、亦「夠照」的藝術品,甚至是經專家分析在市場有潛質的一些拍品。至於受訪者 Marcello 本身在藝術界的經驗亦相當豐富,於拍賣及畫廊界坐擁逾二十年豐富經驗,加盟 Bonhams 之前前曾出任佳士得香港區副總裁、現代及當代藝術部資深專家暨拍賣主管一職,期間為晚間拍賣徵集明星拍品無數,包括當年的城中熱話——與香港「Figure 教父」劉建文(Michael Lau)合作的「COLLECT THEM ALL展覽。任職佳士得前,關先生亦曾主理香港知名畫廊漢雅軒。來到 Bonhams 之後,Marcello 除了主責領導邦瀚斯亞洲地區之現當代藝術業務之外,亦喜見他熱衷於推動本地有潛質的藝術家,包括去年極之受歡迎的黃進曦(Stephen Wong)︰麥理浩徑的網上展售會、以及 ERIC SO: THE STORYTELLER 的作品展售會。

Image description Bonhams 為了迎接今年 3 月藝術月而舉辦的「DEBORAH BROWN:靜影無聲」展售會,展出23幅出自美國當代藝術家Deborah Brown之最新布上油畫作品。 Deborah Brown, Lonely Planet, 2021

網上拍賣成主流
過去幾年雖然受疫情所影響,但似乎反而是吸引更多有興趣的人加入勸藏家行列的契機:2022 年中,在 Bonhams 的買家入面就有超過一半為首次客戶,而在環球總成交金額當中,近三份之一由亞洲藏家投得。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經歷 Covid 一疫之後,網上平台已成為主流競投模式——去年的 Bonhams 環球拍賣當中就有超過九成拍品於網上成交,佔總落槌價近一半之多。「其實在疫情前不同公司都已開始發展網上拍賣,只是 Covid 成為了催化劑,而事實亦證明了是可行的。」單靠圖片以及拍賣行的藝術專家的意見,原來大家都對這個操作十分有信心,「尤其是來自亞洲的藏家,亞洲的 lockdown 開放相對較遲,加上就算可以旅行都未必會選擇長途跋涉去看畫買畫。」但真正反映到網上競投的接受程度的,是拍品的價錢——筆者先思疑網上成交的拍品會否相對價格較低,「絕對不會,大家都開始接受上網買貴價拍品,尤其是對藝術家及其作品比較熟悉的藏家,他們已經深入了解市場走勢、計好數,對於網上拍賣亦相當有信心。當然,當代藝術品的狀況比較好才會出現這個趨勢,若然是 Old Masters 類別的,沒有看過實物始終會比較擔心藏品的狀況。」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藝術家 Eric So

藝術投資都要投放感情
不過,回到訪問的核心,到底藝術是一個好的投資嗎?「資深的藏家一定會首先建議大家若然本身不喜歡藝術就不要買畫,投資可以有其他工具,買股票買騰訊不用感情的;但藝術是一個交流,藝術家花了感情為大家創作,買作品的人都要願意接收這份情感,交流才會完整,否則就會『沒意思』。」但在香港的優勝之處,亦同樣是新加坡或其他東南亞地區沒法取代香港作為國際 art hub 的地位的原因是過去二十年以來,香港的藏家已經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及眼光,買賣藏品已有豐富經驗;即使是較年輕的一輩,過去都受了 Art Basel 十年的薰陶,「怎樣買?去什麼地方買?如何買?這些問題大家都已十分熟悉,加上 Art Basel 是一個極之好的教育,過去十年香港有幸見到不少頂級的作品;加上大家又懂得去『做功課』,自己找資料研究,亦同時湧現了很多藝術媒體,大家都懂得自己判斷;相反,對於『喜歡就買』這回事我是反對的。」藝術視覺、觀賞價值亦是投資的一部分,說到作品會否升值,就要看它們有否持續的價值:例如有沒有美術館展出過藝術家的作品?有沒有著名藏家收藏?作品可否由藝術歷史中尋找蹤跡?「買家亦要客觀地分析市場的 track record,觀察周期,即使未必能完全預計到下一個周期會『流行』什麼,所以鼓勵大家做足功課,就可以對自己的眼光有更大的信心。」

Image description Eric So, Storyteller 系列作品

除了這些科學的分析,藏家的心態其實亦相當重要,畢竟,若然回看過去五年、十年的藝術市場,大家都應該知道當中經歷過 2018 年金融危機等全球金融下滑的挑戰。在這些災難中,藝術何價?「以草間彌生為例子,若然大家於九十年代買入她的作品,其實當時她都已是六十多歲的年紀,而且日本亦經歷不少經濟浮動,她的作品多年沒有太大升跌,收藏了她的作品的話怎麼辦?若然你熟悉藝術歷史,知道她過去六十年做過什麼、在哪裏展出過、世界上有沒有其他藝術家可以及得上她,做好分析,信心就隨之而來。」

Image description 本地藝術家 Stephen 黃進曦

Image description MacLehose Trail section 2, 2022

新手要升級可以怎樣做?
說實話,不少藏家的第一、二件藏品大多都是 impulse buy,要進階成為 intermediate 藏家的話,就要做好選擇。「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品味,而這件事是沒有對與錯的。理想地,一個好的收藏系列不會『散修修』,要有核心有方向,要靠自己所喜歡的類型整理出一個體系。若然喜歡水墨畫,就不斷鑽研水墨,而且水墨畫都可以千變萬化,自己做完研究熟悉水墨畫的歷史,就可以着手收藏;又或者大家喜歡油畫、印象派、什麼也好,核心面貌很重要,亦相對 commercially efficient。收藏跟個人形象、學識、品味及背景有關,整間屋都是 KAWS 的,就會知道藏家是潮人;喜歡 street art 也可以是一個專注的類別。但就千萬不要掛一幅張大千在滑板旁邊,mix and match 也不是這樣的。」

對於之後的藝術市場發展,Marcello 坦言很難預測,只好看看時代的變化,數碼藝術可能是伴隨新一代成長的項目。但就當代藝術而言,「近年市場都不斷改變,由過往講 local 共鳴的題材,去到講 global 的,再發展至今去到多元化的階段——由以往歐美白人主導的藝術圈,發展到有女性藝術家、黑人藝術家的湧現,多元性別、小數族裔議題等百花齊放,實在前所未見。加上數碼藝術、teamLab 等愈來愈入屋,將來認可的藝術 format 將會發展出更多。」除此之外,基於 Marcello 的香港中文大學背景,他亦善用人脈及 Bonhams 這個平台希望可以推動本地藝術家發展得更好。「Covid 期間有件壞事變得好的,就是本地藝術作品得到更多曝光機會。隔離封鎖令大家沒法看外國的作品,反而將眼光放回本土,營造到本地藝術圈的氣氛,對 local 藝術家亦有極大的幫助。我相信 post-Covid 亦可以持續到這個趨勢,有信心的,因為市場對本地藝術的關注及需求提升了,香港亦有很多有潛質的藝術家,以往有偏見會說『香港藝術家不夠外國的好』,去年我舉辦的黃進曦(Stephen Wong)︰麥理浩徑的網上展售會、以及 ERIC SO: THE STORYTELLER 的作品展售會就是希望印證到這個說法是錯的。」

藝術作為投資,首先要投放感情和時間,始終這個不只是數字遊戲,是精神上的追求;而身於這個時勢可以談 #ARTinvestment 是幸運的,證明這個地球做到政治、經濟、教育都有一定程度的穩定,大家才得以追求藝術修養。環境影響藝術圈發展,同樣地亦希望藝術的力量可以繼續強大,讓藝術家、買家都可以以藝術對社會議題提出意見。這又會否是其中一個可發展的藏品品味?